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苑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76,267
  • 关注人气:5,7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2020-07-17 09:52:47)
标签:

傣族村民日志

勐海县勐海镇

人类学

民族志

分类: 民俗与民间文化
01“偏远茶村”曼腊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曼腊村口

曼腊之“腊”在西双版纳是个常见的傣语词汇,它既可以翻译成“茶叶”,也可以理解为“偏远”,两相结合,勾勒出本书所讲曼腊村的两个核心特征 : 一是茶叶在村寨中的重要地位,二是村寨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曼腊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是勐海镇曼短村委会下属的13个自然村之一。曼短村委会所辖的13个自然村,包括8个傣族村、 2个回傣村、1个拉祜族村、1个汉族村和1个哈尼族村,是一个傣族、回族、拉祜族、汉族、哈尼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傣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7.94%,汉族占3.95%,其他民族占 18.11%。曼腊距离村委会所在地曼短村5公里,距离勐海镇18公里,土地面积5.42平方公里。曼腊村位于一个河谷构造小型坝区的末端,坝区宽约200米,水田(平地)集中在进村(村口)的那一面,其余三面主要为丘陵。在西双版纳地区 , 傣族大多居住在平坝,主要分布在密集的傣族村寨中。居住在沟谷与丘陵交界地带、距离最近的傣族村寨也有5公里之“遥”的曼腊,的确可算是“偏远”村寨。曼腊村海拔1176.00米,位于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50,年降水量1318.70毫米,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足、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适宜水稻、甘蔗、茶叶等农作物生长,但不适宜在西双版纳占据重要地位的橡胶、香蕉两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西双版纳傣族是一个典型的“今日性”民族。“今日性”民族的典型表现包括强大的横向社会网络、血缘和社会承续的相对均衡、对过去和未来的相对疏离等。这种 历史“无用”感在人类学对非洲或岛民社会的经典民族志中有很多呈现。“今日性”或历史“无用”感使得普通人对历史的追溯时间和记忆非常有限,同时也缺乏区域或村寨的历史文献传统及脉络。曼腊老人对曼腊寨历史的追溯,相对清晰的只能回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现在村子里70多岁的老人已经有了较清晰记忆的时期。那个时期老寨有30多户村民,因土地容量有限,从老寨搬迁出十六七家到了现在新寨所在的地方,由此经历五六十年的发展,形成现在曼腊村的居住格局。更早之前的历史,老人从前人口传中得到的记忆是,现在的新寨更早之前应该是老寨,因为村寨火化死人的树林建在水源附近,因此村寨里疾病横行,后来在村中寺院里大和尚的指引下,村民搬迁到现在老寨所在的地方居住,此后村子里瘟疫横行的局面才有明显改观。至于这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老人普遍回答不出,更遑论建寨祖先源自何处。按照家户增长速度推测,曼腊寨建寨的历史可能在一两百年之间。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曼腊寨心

截至2018年12月,曼腊村共有101户580余人,除1男1女两名上门的汉族外全部是傣族。曼腊分为新寨和老寨,新老两寨之间耸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寺,村子呈对称分布,佛寺位于新寨向老寨的出发点。曼腊村原本有一个规模较小的村寨小学,在云南省“撤点并校”过程中,村寨小学被撤销,村内适龄儿童全部到6公里之外的小学就读。文化、历史、教育水平及投入产出比等方面因素的结合,使得曼腊村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程度尤其低。截至2018年底,村里唯有3个2017年9月入学的高中女生突破了村民没有接受过超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局限(其中1个女生已于2018年上半年退学),全村尚没有人接受过中专、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教育。曼腊傣族的生计方式,以种植业为主,辅以茶叶加工、外出务工、零售业等。作为历史上百越后裔之一的傣族,水稻是其生计方式和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传统上,曼腊村四周的沟谷平地由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便利,多被开辟成水田,用来种植水稻。据曼腊村组长提供的信息,曼腊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普遍种植糯稻。20世纪90年代以后,粳稻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糯稻几乎不再种植。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糯稻亩产200公斤左右,而粳稻的亩产普遍在400公斤以上,糯稻相比粳稻的价格优势,并不能弥补产量上的显著差距。从总价值的角度考虑, 村民纷纷从种糯稻改种粳稻。 

茶树是曼腊傣族的另一个重要传统种植作物。茶树一般种植在山地。据文献记载,勐海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始于西汉、兴于唐宋、 盛于清民,是我国和云南最早的普洱茶出口基地县。曼腊村开始种茶的时间已不可考,据曼腊村一位82岁的老人说,他的父辈就已种茶。  

甘蔗是曼腊村村民收入占比较大的另一类经济作物。20世纪80年代初,在景真糖厂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广下,曼腊开始种植甘蔗。甘蔗种植是纯市场化运作的产物。村民从糖厂领来甘蔗种、农药化肥,精心种植之后,凭糖厂轮流发放的糖票以车(10吨甘蔗为一车)为单位送到甘蔗厂,依不同等级卖出不等的价钱。糖厂扣除之前提供甘蔗种、农药化肥等的费用,将剩余的钱支付给村民。由于种植甘蔗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收入相对于水稻和茶叶要高出很多,同时也相对集中、容易积攒,因此很快成为曼腊村最为重要的农作物,很多村民将自家水田留出一块用来种植口粮,其余水田用来种植甘蔗。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甘蔗地

除水稻、茶叶和甘蔗外,曼腊村也种植有极少量的玉米。这是极少部分养猪的村民用来作为猪饲料的。很多家庭还在自家院中或附近开辟出小块菜地,用来种植小青菜、葱等,不过主要的蔬菜和肉食还是依靠外来的菜贩或 6 公里外的农贸市场。

传统上,曼腊村外出务工的村民数量相对较少。这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时间安排有关。当地水稻的种植和收获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4月和9~10月,茶叶采摘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底至10月,甘蔗的收获时间是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4月。绝大部分村民家庭都有10亩以上的茶叶和甘蔗,只要愿意,每年从头到尾都有农业劳动在等着他们。另一方面,甘蔗、茶叶的收入也并不比在外务工收入低。以户为单位,每户如果有3~4名劳动力,2010年以后每户每年的收入普遍在6万~10万元。这些收入足够支撑村民建新房、买车、购买家电,过上相对丰裕的生活。加上曼腊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汉语掌握和汉字书写存在一定障碍, 因此村民外出务工愿望并不强烈。少数外出的村民,也集中在勐海县范围内。 

这种青壮年很少外出务工的局面从2018年开始有了一定转变。在距离村子6公里外的勐海县工业园区内,集中了大小不等的数十家茶厂。这些茶厂需要大量的临时工和计件工人。据估算,2018年8月份,由于雨水相对集中,收入较高的收割甘蔗活计还没开始,选择到茶厂从事压饼、拣茶、包装等活计的年轻人已经多达三四十人。这些年轻人每天在茶厂的收入,多的可达200元以上,少的也有100元左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农闲时间到茶厂务工的年轻人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村民砍运甘蔗

在年轻人更情愿到茶厂务工的背景下,加之国内及国际糖价低迷,近些年甘蔗的收购价格陷于停滞,村民种植甘蔗的意愿也随之降低。2017至2018年,曼腊村的甘蔗种植面积出现少量下降。 由于过度依赖农业,尤其是种植业,曼腊村在整个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尤其是与相邻区域的傣族村寨相比,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

种植业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和相对稳定的人口构成,使曼腊傣族社会的传统文化保存得相对较完整。傣族在西双版纳历史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势,使得傣语在西双版纳成为通用语言。即使经过近百年的学校教育推广,汉语在西双版纳的普及程度还是逊于傣语。对于曼腊村民来讲,即使不会使用汉语,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基本没有影响。当然, 对于接受过义务教育的青年人来说,汉语使用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是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中,汉语的掌握情况普遍不理想。50岁以上的人群中,不能使用汉语进行有效交流的占到90%以上。在各个年龄段的村民中,男性的汉语掌握情况普遍好于女性。 

曼腊村最为明显的文化景观,是矗立在新老村寨之间的佛寺。作为南传佛教在傣族文化和生活中的集中体现,佛寺一般是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最为辉煌的建筑。曼腊佛寺的主体建筑有两座:一座是大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另一座是僧舍。大殿由村民集资建成,砖混结构,尖顶,覆以红瓦,尖顶上装饰有银刹,房檐、柱子上装饰有傣式脊瓦,并涂以金漆。僧舍共两层,由村中一位在泰国出家的僧人在泰国募资修建。僧舍下层为村内集体宗教活动场所,上层主体是僧侣学习活动之处,门口左右两边单独分割出两个小隔间供大佛爷和小和尚休息。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曼腊佛寺大殿

除了辉煌的佛寺之外,曼腊村的民居显现不出太多的民族文化色彩, 反而比普通汉族农村看起来更“现代”与整齐划一。受相似的生计方式和收入水平制约,曼腊村的民居外形和格局也比较相似。90%以上的民居为二层砖混结构小楼,外围普遍贴有瓷砖或用白色水泥涂抹,平顶,带一定装修。与周边相对更富裕的傣族村寨民居普遍带有装饰性尖瓦顶不同,曼腊村民居与内地常见的汉族民居,仅从外观上看没有明显的区别。这种风格的民居,最早是从2005年左右开始建造,大约在2015年全部改造完成。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曼腊村民居

同样显得整齐划一的还有村民的消费、出行、饮食、服饰等方面。曼腊村90%以上的民居内配备有液晶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设备,同时,95%以上的村民家庭购置有家用汽车。村民的家用汽车中,早期以微型车(面包车)为主,2013年之后多数是以奇瑞、吉利、帝豪等为代表的国产紧凑型轿车,价格多在5 万~10 万元。少数家庭同时购置有面包车和轿车。村民的饮食也相对传统,腌菜和糯米饭是多数家庭最常见的饮食,当然也缺少不了其他荤菜和素菜。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时令节庆,不同村民家庭所准备的饭菜都相差不多。服饰方面,日常生活中妇女多数保留穿着筒裙的习惯,有些妇女已经习惯在寒冷时节筒裙里穿着紧身裤或裤袜。除此之外,所有的节庆和家庭间的聚会,都成为女性穿着展演自己多样民族服饰的机会。而男性除了在重要节庆或婚期外,很少穿着民族服饰。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关门节滴水仪式

总体而言,曼腊村与西双版纳众多均质化的傣族村寨相差不多。这种相对的均质化当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也与对外展示的弥漫着悠扬葫芦丝和月光下凤尾竹后人影婆娑的竹楼下人面桃花的想象画面相去甚远,以至于有到曼腊村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者甚感失望,因为所见画面和想象中的傣族村寨相差甚远。但谁又能否认曼腊村如今的样子不是傣族生活的常态? 

正是由于这种均质化与身处“保守”与“转变”之间,我们选择了曼腊村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双版纳乃至中国境内的傣族进行一次实验观察,以期了解社会、文化、宗教、族际交往、国家与地方等议题在一个傣族村社的展现。2015年1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傣族田野调查研究基地落户于曼腊。


02 不一样的民族志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调查研究基地宿舍

田野调查研究基地依托建立在曼腊村后距村子约300米的深山老林茶厂,使用茶厂的住宿楼、会议室、 厨房等办公和生活设施。曼腊村田野调查基地每次可接待10名左右师生在曼腊村及附近村寨开展长短不限的田野调查。从 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曼腊村田野调查基地接待了2次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寒假田野调查,4次云南大学民族学人类学暑期学校的田野调查实习,同时还分散接待了多次云南大学及外校师生的田野调查任务。在这些调查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交流障碍。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希望借助西双版纳最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的歌名,也借助村民之手,将因语言障碍而无法呈现出来的生活细节展现出来,以弥补历次田野调查的遗憾,为傣族与中国民族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曼腊村项目负责人张振伟

曼腊村民日志的记录员,是在曼腊村出生并一直在村内生活的岩庄。岩庄出生于1976年,老家在曼腊新寨。岩庄的受教育经历颇为波折。1987年,11岁的岩庄按照傣族传统习俗出家当了小和尚,1988年12岁入曼腊村小学读一年级。1988年至1990年,因教师人员变动,岩庄读了两年的一年级,从1991年开始恢复正常,1994年读到小学四年级之后,1995年至1996年又到勐海县民族小学读五、六年级。小学毕业后,1997年至1999年岩庄到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读初中。初中毕业时,岩庄已经23岁。2000年,岩庄由勐海县佛教协会主持仪式晋升大佛爷, 2001年至2002年初在勐海县勐遮镇曼勐养村委会曼勐养村佛寺当住持大佛爷。2002年3月还俗,4月回曼腊老寨结婚成家,接下来的半年在岳父家帮忙劳动,11月分家出来单独建房居住。岩庄是曼腊村最早的两个初中毕业生之一,并且这个纪录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直到数年之后曼腊村才又涌现出一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还俗回来的岩庄像大多数曼腊村民一样,以务农为生。因为是村中最早的初中毕业生,又当过大佛爷,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岩庄在还俗结婚之后的第三年(2004年)就入了党,并开始在村中担任一定的职务。2005年至 2013年,岩庄任曼短村委会支委委员兼曼腊村副组长、会计,2013 年至今,任曼短村委会监督主任。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记录员岩庄

岩庄被聘任为曼腊村调查研究基地的记录员,同样也是因为他是村内最早的两个初中毕业生之一。但是,一来初中毕业仅仅是完成义务教育年限;二来汉语和汉文大多数是在岩庄的村委会工作中使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傣语,因此岩庄记录的村民日志,谈不上华丽的辞藻或动人的叙述,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口语化特征,甚至很少有通顺的句子;少数试图转向严肃叙述的句子,看起来也有点词不达意。不过,也正是这些口语化的句子,保持了村民对村寨生活记录与想象的“原色”,甚至比严肃的句子更能表现出村民的感情倾向。因此,在将岩庄手写的村民日志转录进电脑时,除明显的错别字、语法错误和重复语句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日志原本的内容,以使当地人成为当地社会和文化的真正发声者和主体。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岩庄的村民日志本

对于读者而言,曼腊村民日志的魅力在于,它是村民自我展现的原版,沉下心去阅读,可以发现村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重要回忆。难得的是,村民在日志中很少怨天尤人,而是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日常的辛劳和未来。这种叙述方式和画面感,比《林村的故事》《金翼》更加主位且感情浓烈,比《天真的人类学家》少了诙谐但多少有些令人沮丧的自我调侃,也少了《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妮萨》文化转译者的不时出场及承担的或隐或显的关键角色。简单甚至有些磕磕绊绊的句子,可以让读者放下绝大部分的文化隔膜和阅读障碍。这是读者接触及理解“异文化”最为直接且近距离的方式,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的可能。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
——勐海县勐海镇曼腊村傣族村民日志(2015—2017年)
张振伟主编  岩庄记录
ISBN 978-7-5077-5885-6


学苑出版社 | Book_001

版权合作请联系xiaozi0329(微信小编)
投稿邮箱xueyuanwd1127@163.com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学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新书预告】我的乡村我的家——“偏远茶村”曼腊生活日志
学苑出版社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