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非遗手工艺艺术印章工艺美术雕刻 |
分类: 民俗与民间文化 |
玉不琢,不成器。
石料只有经过工匠艺人的精心雕琢才能成为器物,
而印章就是属于器物的一种。
让我们跟随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茅子芳,
一起走进艺术印章的世界,
看看石头的变形记吧!
1.认识艺术印章
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用为目的开始,逐渐发展成为集实用与观赏、收藏为一体的艺术品。
印章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但其主要的功能是作为身份的凭证、信用的凭据和政府行使权力的证据。
随着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宋代以后印章又发展出一个新的支流,即艺术印章的出现。
作品:横行到头
高4 厘米,长6.5 厘米,宽2.8 厘米
艺术印章是相对实用印章而言,也就是说,以前不论是“玺”还是“印”,首先是为了实用,艺术目的次之,而艺术印章则是以艺术目的为先,实用次之,它属于文人艺术的范畴。印与诗书画一体,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特别是元代以后,以叶蜡石为主的印章材料开始使用,用刻刀治印的方法在文人当中发展起来,形成了“以刀代笔”以金文、小篆、缪篆为字体治印的“篆刻艺术”,它使书法、绘画、雕刻在这寸方之地、三维空间中发展起来,使印章(包括印钮、章身上的浮雕等装饰,以及印文、边款等)成为一件艺术品。
雕刻工具
伴随艺术印章的发展和以叶蜡石为主要印章材料的大量使用,使得印章装饰雕刻艺术也兴旺起来。人们在注重印面文字篆刻水平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印材质量以及装饰雕刻水平,一枚好的印章,不但要求印面篆刻水平和边款水平高,同时还要求石料名贵以及印钮或章身上的浮雕(俗称薄意)雕刻艺术水平高。
作品:龙睛鱼
高6.5 厘米,长2.8 厘米,宽2.8 厘米
印章的大量使用,使得印章材料需求量增大并且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石材产地把矿中挖出的原石就地加工成印章材料,有的再雕钮出售。这样使印章艺术的发展又渐渐出现了新的分支,即章面上的篆刻与章体上的边款和书法、绘画作品合为一体,被视作艺术品,由文人创作;章料的加工与雕钮、浮雕等装饰被视为工艺品,成为匠人干的活儿。
其实就章体而言,它是篆刻艺术的载体,也是篆刻者、使用者和观赏者首先接触到的,一枚构思巧妙、造型优美、雕工精良的印章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判断其价值的标准并不在于出自文人之手还是出自匠人之手,关键是艺术性与品位的高低。
2. 如何选材?
自艺术印章开创之后,石质印章的使用,花乳石、冻石、特别是叶蜡石被大量派上用场。由于它们软硬适中,便于运刀,颇受篆刻家、文人雅士的青睐,不论是篆刻印文还是雕刻印钮、浮雕等装饰,都比其他印材效果更佳。
叶腊石 图源网络
叶蜡石,其化学成分为AL[Si4O10](OH),单斜晶系,通常呈致密块状、片状或放射状集合体。硬度为莫氏1-2。比重2.66-2.90。主要产于火山岩中的交代矿床中,由于夹含多种金属元素,所以呈现出多种颜色,有玻璃光泽和油脂感。我国产的叶蜡石为主要组成致密性石料,色泽绚丽多彩,柔和,适用于雕刻,更是印章制作的最佳用料。叶蜡石是矿物学上的名字。我国以产地命名的著名叶蜡石有产于福建的寿山石、产于浙江的青田石和昌化石、产于内蒙古的巴林石。
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寿山乡,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开采使用,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元、明以来深受篆刻家、文人雅士的赏识,至清朝初期,寿山石印章的使用已进入鼎盛时期,不论是朝廷官府还是民间都大量使用。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按其产地、洞别及颜色而定名,约有百余种。
寿山石 图源网络
2.青田石
产于浙江省青田县东南的方山、图书山,西南的封门山等地。石质细腻温润,柔中带微脆,是篆刻印文的最佳石料,运刀感觉良好。颜色有青、黄、白、绿、红、褐、紫、黑等多种。其中的灯光冻最为名贵,天价格比黄金还贵。其他的有青田黄、鱼脑冻、白果冻、牛角冻、猪油冻、五彩冻、封门三彩等多种。
青田石 图源 网络
3.昌化石
产于浙江省临安县(原昌化县,已并入临安县)西北上溪乡玉岩山,开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化石以渗入朱砂(硫化汞)的鸡血石闻名于世。鸡血石有不同的地色,分为羊脂冻鸡血石、黄冻鸡血石、肉糕冻鸡血石、五彩冻鸡血石,其中白、红、黑三色石被称为“刘关张”,全红者被称为“大红袍”。
昌化石 图源网络
4.巴林石
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的亚马图(蒙古语意为黄羊山)。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采,石质优良,质地好,色彩艳丽丰富。性质为脆、绵、中性三种。其中巴林鸡血石为名贵石料,质地润,血色呈玫瑰红色,颜色美,但不如昌化鸡血浓艳,容易“走血”(在光下容易褪色)。按地色可分为黄冻鸡血石、藕粉冻鸡血石、牛角冻鸡血石等。其他无血的石料有红霞冻、玛瑙红、象牙白、牛角冻等。
巴林石 图源网络
3.如何相料?
不论是什么石料,都是与地球共生的,经过数亿年才形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石材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与环境的差别而各异,特别是叶蜡石的形成是与火山运动有关的。火山熔岩中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因此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杂色”和“杂质”一起生成。
作者手稿
而一般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多少年来形成了一种观念,要求石料必须“色泽纯正”或“纯正无瑕”。其实这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偏见,鸡血石中的“鸡血”不也是渗入叶蜡石中的“杂色”、“杂质”吗?因为“鸡血”颜色漂亮,不但没被视为“杂色”、“杂质”,反而成为名贵品质。人们的这种观念和偏见造成了石料与设计者、使用者之间的矛盾。
“纯正”、“无瑕”的石料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是有杂色或杂质的。曾经有一位专家在电视节目里评论巴林石的质量时说,颜色纯正的为上品;有杂色的为中品;有杂质的为下品。
作者手稿
这位专家的观点显然是就料论料而言,或许是站在商人的角度上,为卖料时分等级给料定价而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的。然而,对于一个搞艺术印章创作设计的人——料的使用者来说,就不能用这种眼光来评定石料的优劣等级了。
作者带领学生在动物园用胶泥塑
对于搞艺术印章的创作设计——料的使用者而言,料是为作品用的。开采者把这些石料从矿坑中挖出来,不是让它们至此而止,停留在“料”的阶段上,而是要继续加工成成品。“玉不琢,不成器”,“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晋书·景帝纪》)。不管多么名贵的料,包括田黄石、鸡血石,就连“荆山璞”(即卞和发现的楚山璞)都算上,在没经过人的设计、雕琢之前,它也是一块没有成“器”的“料”,它只有原料的经济价值,没有艺术价值。只有创作者赋予它们艺术生命之后,也就是通过人的精心设计、精雕细琢,让它们“成器”之后,它们才由“料”变成艺术品,才有艺术价值和比“料”更高的经济价值以至成为“无价之宝”。
清风半夜鸣蝉
因此,在茅子芳的眼中料没有绝对的上品、中品、下品之分,各有各的用途,就看设计者如何发挥它们的长处了,只是设计者的水平有上、中、下之分。对那位专家所说的“中品”、“下品”料如何使用、设计,更是对设计者水平如何的检验。对于设计水平高的人来说,是能驾驭好这些“中品”、“下品”料的。
4.如何塑材?
在一块青灰色的巴林石冻料上附着一层斜向薄薄的黄色冻,这是别人把大块的黄冻切去剩下的料头。因为两种颜色交界的地方模糊不清,这就给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雕刻的过程中不能把两种颜色分清楚,就做不到“俏”反而成了“花”,但是分得太清楚了便会“假作真时真亦假”,人家会怀疑你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料粘在一起的,到时让你有口难辩,自己都说不清楚。
作品:早有蜻蜓立上头
高7 厘米,长2.1 厘米,宽2.1 厘米
面对这块石料,作者先把它切成一块方形石章,让黄色留在章身上方的正面。这层黄冻面积较大而又非常薄,这给选择题材上出了个难题。
经过多日的苦思冥想,儿时玩过的蜻蜓浮现在头脑之中:蜻蜓飞、落时双翅都是平展,双翅与身子呈十字形,蜻蜓身子偏平,用这块黄冻料设计一只低飞欲落的蜻蜓再合适不过了。
用蜻蜓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历史上多在国画中出现,一般都作为花鸟画中的陪衬,也有少量专门表现草虫题材的画中有蜻蜓,如元代画家钱选的《草虫图》就画了好几只蜻蜓,现代的齐白石、王雪涛等的作品中也画过很多蜻蜓,在雕刻艺术作品中却很少有表现蜻蜓的作品,可能因为它翅薄而透明,在没有颜色区别的材料上不易表现出效果的原因。
鉴于这种情况,作者认为利用这层黄色半透明的冻料与青灰色的章身颜色上有差别这一特点,用高浮雕的表现形式,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地将它表现出来。
雕刻的时候,尽量把蜻蜓翅膀的边缘与章身的地色剔开,这样让人感觉翅膀很薄很透明,与章身之间有段距离,章身上即使留下少许余留的黄色也与蜻蜓无关了,这样处理既让蜻蜓翅膀更加透明又让人看出原是一块石料雕出的俏色,不是用两块料粘上的。经抛光后,那青灰色的章身衬托着黄色半透明的蜻蜓,颜色分明,十分俏丽,章身上浮雕着几根水草,简单写意,使得构图完美,主题突出,就用“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为这块俏色艺术印章来定名吧。
本文图文摘编自《天生我材必有用
俏色印章艺术》,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天生我材必有用
俏色印章艺术》
本书是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茅子芳一生俏色印章设计及制作经验的总结,内容包括印章材料、雕刻工具、雕刻工艺流程、创作题材、作品设计、作品解读等,系统全面。俏色又称“巧雕”,就是利用石料上多种天然颜色、纹理、自然料形以至料中含有的杂质、砂石、砂斑等,经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雕刻。
学苑出版社 Book_001
版权合作/投稿请发送至邮箱xueyuanpress@163.com
前一篇:手·艺|生丝熟夏布,做煞老师傅
后一篇:在折衷主义里《安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