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葛德石近代中国考察档案文献汇编》

(2014-07-21 15:27:09)
一、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关于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档案中有关中国地理的资料。葛德石为美国著名地理学家,20世纪30年代以研究中国地理而闻名世界。葛德石1923-1929年执教上海沪江大学期间对中国进行了系统的地理考察。其后,葛德石又分别于1934年和1944年来华访问考察,留下大量关于中国地理的档案。
本书共分四卷。
第一卷是作者所著《葛德石与中国现代地理学》的专著,此书广泛利用海内外所藏稀有档案,揭示葛德石与中国现代地理学的深刻关系,是目前第一本研究葛德石的专著。
第二卷是《葛德石书信集》,主要是葛德石与中国地学界名宿,例如翁文灏、李四光、竺可桢、黄国璋、涂长望、林超等人的往来书信。
第三卷是《葛德石在中国地理考察的报告档案》,如《陕甘青地理考察报告》、《滦河考察报告》、《沪江大学地质与地理系年度报告》等。
第四卷是《葛德石在中国考察的图像档案》,例如鄂尔多斯沙漠考察图像、江浙土地利用考察图像等。

葛德石作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通过在沪江大学创建地质地理系,中国地理考察,中国地理研究与著述以及与中国地理学界的广泛交往,在中国地理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本项目通过深度发掘美国雪城大学所藏葛德石档案,归纳和呈现这一珍贵历史档案,对研究和理解中国现代地理学史以及中美地理学交流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依据。
这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地理考察报告和地理图像也是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料,对于了解这些地区的历史风貌和自然人文遗存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史料,对于现今所调查地方的开发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资利用的文献资料。

二、作者与主编简介
葛德石(1896-1963),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地质学博士,克拉克大学地理学博士。美国雪城大学地理系教授(1931-1961),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1949-1952),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主席(1960)。著有《中国的地理基础》,《亚洲地与人》等地理名著。
主编:
张雷,(1982-),江苏丰县人,北京大学地理学硕士,美国雪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史。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
张雷:《葛德石与中国地理学,1923-1950》,《地理学报》2009年第10期;
张雷:《民国地理留学,1912-1950》,《地理学报》2013年第4期。

三、分卷内容介绍
1. 关于第一卷《葛德石与中国现代地理学》
这一卷是作者张雷研究葛德石与中国现代地理学渊源的成果。葛德石一生与中国渊源甚深,他在中国的地理学教育、考察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本卷从葛德石的家世、经历入手,从他第一次前往中国开始,梳理了葛德石来华以及以后进行的地理考察与研究、所著《中国的地理基础》的出版,在中国进行的地理服务、地理交流以及1949年以后的葛德石与中国等历史脉络,并详细列出了葛德石的年表以及著作目录(中国部分)。
这一卷算是抛砖引玉的一卷。说明了葛德石是谁,他与中国的渊源,人物如何重要等。
2.关于第二卷《葛德石书信集》
葛德石1923年来华至1950年与中国失去联系,在这近三十年中,葛德石与中国学者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交往,而书信是其重要方式。葛德石档案中存有百余封有关中国的英文书信,多数为中国各界致葛德石的书信,而葛德石的回信则因为战乱等原因能保存下来的,极为罕见,因而葛德石档案中留存的给中国各界的来函则更显珍贵。本卷主要收集了葛德石档案中与中国各界人士和有关中国事宜的通信,共分为五大部分。根据书信的内容分类,以通讯所涉及人物顺序进行命名排列,而在每位人物通信中又以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排。
第一部分是葛德石与中国地理学界通信录。1923年至1929年,葛德石第一次来华,主要接触的是留美地理学者,如竺可桢和黄国璋。1934年,葛德石《中国的地理基础》出版后声誉日隆,而中国地理学会也正式成立。与葛德石来往的学者增加了新近欧美留学生洪思齐、张印堂、涂长望等。1943年,功成名就的葛德石再次来华,与中国地理学界的胡焕庸、张其昀、李旭旦、林超、任美锷等学者均有来往。葛德石通过同行、同门以及师生等关系网络与中国地理学者保持互动,基本囊括民国三代地理学者,这是葛德石获取中国地理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葛德石影响中国地理学的一种方式。
第二部分是葛德石与中国地质学界通信录。葛德石不仅以研究中国地理著名,而且与民国的地质学也有极深的渊源。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专职地理学者寥寥无几。葛德石的地质学背景使得他的交流对象首先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地质学者。中国地质学会1922年创立于北京,它依托中国地质调查所,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具有国际水准的学会之一。1924年葛德石即成为中国地质学会为数不多的外籍会员之一,其来往的学者主要有翁文灏、李四光和葛利普等。
第三部分是葛德石与中国其他学者的通信往来。在中国地理学和地质学之外,葛德石与中国其他学界精英也有往来。其中包括胡适、朱家骅、王云五、刘大钧及陈裕光等,涵盖了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及出版界的精英。
第四部分是葛德石与沪江大学校长的通信录。沪江大学(Shanghai College)是1906年由美国南浸信会和北浸礼会在上海联合创办的教会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十三所基督教会大学之一。葛德石在沪江大学创建地质地理系,并于1924—1929年间担任副教授兼系主任。葛德石与沪江大学前后两任校长魏馥兰和刘湛恩书信,反映葛德石创建经营沪江大学地质地理系的过程。
第五部分是葛德石致美国总统信函。葛德石在学术之外,还积极参与中美关系的建设。1935年 葛德石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与1951年葛德石致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信等都反映了一个地理学者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和思考。
这些信函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界与国外的交往,是研究中国近代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而且这些与中国学者交往的信函也是中外学术交流史和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材料。例如:其与王云五先生的往来信函,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出版业的编辑出版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而与沪江大学校长的通信,则是研究近代大学教育的很好材料。葛德石致美国总统的信函则是中外关系史,特别是中美关系史研究一个值得参考的文献材料。

3. 关于第三卷《葛德石在中国考察的报告档案》
葛德石一生曾三次前来中国考察,其中第一次是1923—1929年,在上海沪江大学任教期间,侧重对我国西北地区和江浙地区考察。第二次是1934年,葛德石受国民政府邀请考察了江浙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第三次是1943—1944年,葛德石作为美国国务院派遣的访华教授,考察了重庆、昆明等中国西南地区。
在三次中国考察中,葛德石均撰有相应报告。这些材料构成葛德石的著作《中国的地理基础》以及《亚洲之地与人》的基础。但是葛德石成书时对这些报告有取有舍,读者难以从中窥见全貌,故本次整理葛氏档案文献时全文收录葛氏档案中所藏的报告,并采取影印的方式整理,不做原文献的全文翻译,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现这些档案的原貌。
葛德石的报告对现今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例如葛德石的青海湖考察报告,记录了葛德石从鄂尔多斯,取道甘肃,考察青海湖的路程及沿途景观,是了解20世纪20年代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文献。而葛德石的滦河遇险可窥见当时地理考察之艰难。沪江大学地理地质系的报告则是了解民国教会大学地学系的一篇重要资料。1944年葛德石的考察报告涵盖教育、工业以及政治等,是了解战时中国及中美关系的重要资料。1945年之后的报告则反映葛德石作为一个地理学家,对二战之后的中美关系的观察和解读。本次对葛德石中国考察报告文献的整理,基本囊括葛氏档案所藏的考察报告,并且以葛德石在中国的考察时间为顺序进行整理,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现这些档案的历史脉络。

4. 关于第四卷《葛德石在中国考察的图像档案》
1923年至1950年之间,葛德石在中国工作、生活前后共达七年之久,在考察之际拍摄了许多有关中国景观的照片。这是葛德石解读中国地理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展示中国南北景观的差别方面,是葛德石刻意突出的一个对比。目前葛德石档案藏有近千张中国地理图像。本集选编的图像主要为葛德石拍摄的中国地理图像,以及葛氏平日精心搜集的中国景观图像,其中包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华洋义赈会以及日本南满铁路公司等机构所拍摄的中国照片。这些图像藏诸名山,难得一见,故一并整理出版。
葛德石档案中现存近千张有关中国景观的图像,但是不少照片是一式两份的,所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只收最清晰的一张。有些照片没有注明地点,难以判别具体拍摄地址,故暂且不录。另外还有一些照片仅仅是石头或者流水,不具有区域代表性,此次整理也未做收录。
在《中国的地理基础》一书中,葛德石将中国分为十五个自然区域,并引用了许多照片展示地理景观。但是用此自然区域归类葛德石的地理图像,略显琐碎。根据葛德石档案中的图像详尽程度,本书大致分为四大区域部分整理出版,即华北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与华南地区。其中西北和华东地区,葛德石用功最深,考察最精,资料也最为丰富。这些珍贵的地理景观图像,为了解这些地区历史地理环境风貌和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