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绿营兵

(2014-05-08 10:26:32)
满洲的兴起是倚靠它强大的八旗军力。随着领土的扩大,满清吸收了部份蒙古人与汉人的势力,对此皇太极另外设立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用以壮大军力并加强管理蒙汉臣民。清军入关后,虽然八旗军人数达二十万,但兵力仍远远不足。为了加强对领土的有效统治,清政府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织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所以称为“绿营兵”,独立于八旗军。绿营是清朝的正规军,主要负责弥补八旗的不足和守卫国土,在清朝大部分的时间里绿营兵都是清军主力。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戍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清代大军都是绿营兵。

清代绿营兵


清初,绿营军职责只是镇守疆土,但随着八旗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在三藩之乱中,清军就是以绿营为骨干,先后派遣了四十余万绿营兵作战。在往后的大小战争中,绿营也是清军的主要作战部队。但随着太平日久,绿营内部也开始出现松弛腐化的现象,到了乾隆帝阅兵时,所见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到了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之时,“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绿营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上阵一触即溃,也是这些战事失利的主因之一。自此清廷逐渐依赖如湘勇和淮勇等乡勇,且同治年间开始多次裁减绿营。百日维新时朝廷新编全西式训练的新军,自此绿营便等同名存实亡。后来至民国初年,绿营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地方治安卫戍部队,成为民国时期警察的滥觞。绿营兵前胸书一“兵”字,乡勇前胸书一“勇”字,很多电视剧的导演搞不清楚兵、勇之分,往往成为笑话。

绿营编为标、协、营及汛。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由汉人统帅。绿营的官阶大致上依照明朝的制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提督(省/标)、总兵(镇)、副将(协)、参将(营)、游击、都司、守备(地方)、千总(驻点)、把总。提督全名为“提督总兵官”,统领一省绿营,受文官总督、巡抚所节制。各省兵力大小不一,由万余到六七万不等;提督之下为总兵,主管一镇的绿营,兵力从千人至两三千人不等;再下面的为副将,管理一协的兵力,约数千人左右;副将以下就是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统辖的称为营,兵员数量各有不同;在最下面的为千总与把总,负责统领一汛,也就是一个驻地,士兵由十数名到上百名都有,后来更设有“外委千总”与“外委把总”,设在他们之下,职位与千总、把总相同,但薪俸较低。另外,从总督到总兵都有自己直属的绿营兵,称作“标”,如“督标”(总督)、“抚标”(巡抚)、“军标”(四川、新疆将军)、“提标”(提督)、“镇标”(总兵)等,大小和协相同。“标”的统领官称“中军”(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卫队队长及副官长),督标中军由副将担任,抚标中军由参将担任。各省绿营分以镇为最高战略单位,以营最基本单位。按照《乾隆大清会典则例》,清代中叶全国绿营分为66镇、1169营(其中标营336个、同城协营6个、同城营44个、分防协营169个、分防营614个),兵员共计648,345人,分布在内地十八省各城要害。

绿营兵多为步兵,亦有马兵与水兵,马兵为骑马的部队,步兵为步行的部队,守兵为后勤部队,马兵和步兵又统称为战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也有少数如鸟枪、铳枪、抬枪甚至大炮,但装备与待遇明显比八旗差。到康熙年间绿营已成为一个严密的制度,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兵卒平时分派各地作为差役,战时才临时分发给将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

清代绿营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