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宗泐·跋王蒙《太白山图》

宗泐(1318-1391年),俗姓陈,字季潭,号全室。明初高僧。
早年是孤儿,为临海周氏收养,八岁养父母皆亡,入天宁寺(今龙兴寺)为僧,二十岁师从杭州净慈寺高僧大?笑隐。宗泐出口成诵,遂为之授具足戒。元末,出主中天竺万寿永祚寺。洪武四年(1371年),应召称旨,住天界寺。工于诗,“学博才瑰”,“其诗风格高骞可抗”,太祖呼为“泐秀才”。
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使西域,“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洪武十五年(1382年),归朝,经过黄河源区时,曾对其进行考察,并赋诗一首《望河源》,在诗序中他指出河源出自巴颜喀拉山的东北,而且是黄河和长江上源的分水岭。洪武二十四年,释智聪以胡惟庸案获罪,而牵连宗泐,几被处极刑。太祖下旨免死,退居安徽凤阳槎椰峰,一度出主水西寺。晚年居江浦石佛寺。二十四年(1391年)卒于寺。
宗泐精通诸子百家,善诗,工书。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临天界寺,赞赏其博学通儒,呼为“泐秀才”。其诗风骨高骞,圆融渊湛,“所为文词,禅机渊味,发人幽省”,为虞集、黄缙、张翥等名家所推重,被誉为“博远古雅,当代宏秀之宗”。尤擅隶书,笔法以古拙见功夫。
宗泐跋王蒙《太白山图》,楷书,纵27厘米。现藏辽宁博物馆。
前一篇:李成梁
后一篇:文征明与《落花诗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