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襄读书1·陈墨/《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一)

(2007-01-21 13:02:10)
分类: 郭襄读书
郭襄读书1·陈墨/《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一)
 
我的2007计划里,有一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每月读一本好书。
放下狠话已有半月,回头看看,这条执行得还凑合,比减肥计划脚踏实地得多。至今天午前,读完了第一本书,于是新专栏开张,就名为“郭襄读书”吧。
 
先要隆重鸣谢拈花坏笑同学,刚刚读完的这本《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是坏笑同学的珍藏,邮购于当当网,在本城书市尚未得见。坏笑同学读完,慨然相借,使我可以再次印证“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亘古真理。借得此书,粗略回想,至少已有三月之久,或者更长,只因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贡献给了笨狗,使得拈花坏笑同学的这本珍宝久久搁置于我的床头,偶尔翻得两页,又被笨狗抢了风头去。呵呵,2007计划还是有作用滴,至少这本书,就是因了每天半小时的强制性阅读,而终于尽赏。感谢坏笑同学,感谢你的书和你不追着屁股索要的慷慨,否则怕是我要与这本好书失之交臂了~
 
那天忙里偷闲,与坏笑同学见缝插针般地砌磋了数分钟,我说此书细细读来,确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坏笑云:“比如?”记得当时我说的是作者陈墨先生关于《神雕侠侣》与《射雕英雄传》小说类型定位给我的启示,而坏笑同学回应的是小龙女情欲萌动的问题。呵呵,情窦初开的拈花坏笑说啥写啥就好一针见血……
 
今日中午之前,读罢全书,掩卷而思,个人认为此书给我的最深印象或最大启发应是三点:
 
第一,小说类型定位。
 
作者陈墨先生在开篇的总论里即开宗明义,将《射雕英雄传》定位为“史诗”,而将《神雕侠侣》定位为“情词”。陈墨先生从诸多方面论述了他的这一观点,既是郭襄的读书笔记,就认认真真地抄录如下:
 
从书名即可看出其间的区别:《射雕英雄传》的重点是“射雕英雄”,形式上是“传记”;而《神雕侠侣》的重点就是“神雕侠侣”,亦即“儿女风流”,形式上是“词话”。也就是说,这两部书虽然有一个“雕”字相连,但重心却已变化,前者是“英雄”为主,后者是“儿女”为主;前者是“侠义”为主,后者是“情感”为主;前者是“史传”,后者是“词话”。
 
进而,我们从两部书的回目也可看出其间的明显差异。虽然都是四个字的回目,《射雕英雄传》的回目多是《风雪惊变》、《大漠风沙》、《弯弓射雕》、《洪涛群鲨》、《荒村野店》、《轩辕台前》、《铁掌峰顶》、《大军西征》、《是非善恶》等等,《神雕侠侣》的回目则多为《风月无情》、《故人之子》、《玉女心经》、《白衣少女》、《礼教大防》、《绝情幽谷》、《意乱情迷》、《洞房花烛》、《离合无常》、《情是何物》、《生死茫茫》等等。
 
再进一步,具体看两部书的开头和结尾。《射雕英雄传》是以诗开头、以诗结尾;《神雕侠侣》是以词开头,以词结尾。
《射雕英雄传》的开场诗是:“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结尾诗是:“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洋溢着作者对战争灾难的哀叹和对历史的深重忧患,大有悲天悯人之气。
 
《神雕侠侣》的开场词是:“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鸡尺溪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结尾还是词:“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知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写的都是个人的情感与心态,离愁别绪,情在景中,全是多情伤怀之意。
 
《射雕英雄传》一书开头的第一个场景,是一位说书人在说书,讲的恰是当时的战争故事,家国情仇,让人义愤填膺。作者表示,之所以要在修订本中加上这么一段说书人说书的故事,是因为古代的说书人正是现代的小说家的远祖,写下这一段落,表示作者不忘本源。实际上,说书的“讲史”场面,也奠定了《射雕英雄传》一书的叙事基调。
 
《神雕侠侣》的开场,地点虽也在江南,但已经是少女采莲、唱歌,一片欢歌笑语,和平景象,词中所唱,表意绵绵,与《射雕英雄传》开头的战争离乱故事大异其趣。更有趣的是,《神雕侠侣》的开头不仅歌唱者与说书人的身份不同,其听众也是大不一样。
 
《射雕英雄传》的结尾是成吉思汗之死,即英雄之死,郭靖回到中原,看到兵火余烬未熄,感慨由衷,继而以诗结尾;《神雕侠侣》的最后则是杨过与小龙女携手离去,留下情窦初开的小姑娘郭襄,“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啊啊而鸣。郭襄再也忍不住,泪珠夺眶而出。”这里是伤情道别,情不自禁,最后以词作结,余音不绝。
 
《射雕英雄传》中最先出现的主要人物,是杨铁心和郭啸天。这两个人原籍山东,因中原被金兵占领,战火不断,这才逃难至此,隐居在南宋都城附近的牛家村。他们来此,是不得已。但即使如此,也非长久之策,他们隐居的地方,并不是世外桃源。果然,不久便“风雪惊变”,郭、杨两家都是家破人亡,从此天各一方。简单地说,《射雕英雄传》的故事情节,正是由战争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密切关联演绎而来。
 
《神雕侠侣》中最先出现的人物,却是武三通与李莫愁。一个是满脸皱纹,满头乱发,疯疯癫癫;一个是身穿道袍,年轻貌美,痴痴怨怨。二人看似冰炭不容,实际上却是异曲同工,都是为“情”而来。更妙的是,两人都是单相思患者,一个为情而发疯,一个为情而成魔,他们各自寻找的对象恰恰是一对早已过世的有情夫妻。他们的出现,非不得已,而是情不自禁,是谓“风月无情”。而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也正是紧紧扣住主人公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情生情变、聚散离合。
 
如果要总结《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书的不同主题,以及洋溢小说情节之中的“主旋律”,也可以在小说中找到。
 
前者是全真七子中的丘处机写给成吉思汗的诗。见《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七回书结尾。丘处机作了好几首忧患黎民、劝成吉思汗不要再征战的诗,这里仅录一首,作为代表。
十年兵灾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生民得消扰。
 
后者是书中人李莫愁最喜欢独自吟唱的半阙词——此词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作于金泰和五年的《调寄迈陂塘·雁丘词》——
问世间,
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别离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
只影向谁去?
 
……
 
说到元好问的这首《雁丘词》,还有一段不能不说的来历。当年元好问赴并州赶考,偶遇一个猎雁人,对他说了如何捕到一只雁、却得到两只雁的故事:猎雁人将捕到的雁杀了,已经逃出罗网的那只雁却不肯离去,不断悲鸣,最后终于坠地自杀。元如问听到这个故事,感动不已,便花钱买下这对雁,将它们葬在汾水岸边,堆石为记,名为“雁丘”,写下这首《雁丘词》,千古传唱。
这个故事显然也感动了金庸。在《神雕侠侣》中,他不但让赤练仙子李莫愁不断吟唱,而且还在书中改雁殉情的故事为雕殉情的故事,让郭靖、黄蓉从小养大的那一对白雕,一只为救郭襄而死(而郭襄又是为救杨过而落水),另一只则为殉情而死!更重要的还是,金庸依此意境,写出一系列动人的情感故事,让“雁丘”意蕴弥漫书中,真是“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作者陈墨先生,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被誉为大陆金庸小说系统研究的先驱。他的书,我精读过的有《金庸小说众生之相》。此番细读这一本,更觉自己如此钟爱的杨过故事,原来也读得这般浮皮潦草,真真惭愧无地。射雕与神雕的开头及结尾之诗与词,于我竟都是浮光掠影,更未细想其中深意,反观陈墨先生的千里伏线,顿悟恍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