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发狂】《观音山》,心灵角落的小情歌(影评)

(2011-03-05 12:41:08)
标签:

娱乐

李玉

中国

观音山

杂谈

范冰冰

张艾嘉

陈柏霖

2011

影评

电影发狂

分类: 因克林影评屋
【电影发狂】《观音山》,心灵角落的小情歌(影评)有着文艺情怀的《观音山》不单没有矫捏造作的“文艺腔”和宏大难控的主题,反而以特有的文艺姿态进入主流视界。影片以一种叛逆的姿态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无法自愈的情感迷茫。电影里的这种哀愁与迷茫恰好契合了现今中国百姓的心灵。
 
《观音山》虽然有着颇为抢眼的卡司,故事却并未好大喜功。片中三位主人公——南风、丁波和肥皂都是社会边缘分子。故事以他们的视角展开,又以他们的视角结束。三人与生活在主流社会的房东常月琴的生活本无交集,但一场拆迁让他们闯入常月琴的世界。两个世界的人看似并不相干,却都在生活中迷失方向。不论卧轨、沉溺还是割腕,都是一种迷失。因而这是个关注生活本身的故事。影片从气质上少了以往大陆同类影片泰山压顶般的凝重,给人以难能一见的清新。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李玉在《观音山》里同样注入了强烈的纪录片风格。带有呼吸感的镜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触觉,极富互动和临场感。影片剪辑上也富有纪录片感觉。许多硬切造成的不连贯打破了思维定势下的顺理成章,从某种程度留给了观众想象空间,并起到唤醒观众的作用。近来跻身主流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便在商业大片《新蝙蝠侠系列》里大胆运用了此类非主流手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员表演也刻意躲避舞台文艺腔。生活化的表演风格有种难得的质感。一些磕磕绊绊,NG一般的台词剔除了完美主义的刻意,反而让故事变得流畅。低对比度的自然光,极富胶片质感的画面和富有穿透感的景深给人以生活常态下的真实。正是这种真实给人以心灵上的触动。
 
李玉在调动布景上破有建树。灯火阑珊的暗夜、鳞次栉比的城市和郁郁葱葱的远山都如迷宫一般,让主人公置身于此,陷入困地。摩托车、火车和轿车则是他们驶出困地的工具。四个人灵魂的拐点是观音山上一座破败的庙堂。前往庙堂的旅途中,四个人都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有些观众对影片结局感觉错愕。实际这个结局恰恰是让影片故事变得厚重和成熟的基石。中国是个“保姆型”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人的个体意志往往无法得到足够尊重。很多时候“好”和“不好”是被灌输的感受,而非行为个体的独立意志。个人意志得到满足,对他/她而言才是最大幸福。影片最后,焦躁不安的常月琴在建好的庙堂前找到了慰藉,接下来的结局虽然看似灰暗,却顺理成章。此外,死亡往往被喻为重生。三个年轻人也会从死亡中得到启迪,迈向新的生活。所以这个结局是照亮整个影片的闪光点。
 
片中大牌明星的表演也为影片增色良多。张艾嘉的角色情感尤为丰富。这个角色是整部影片的关键。与之相比,范冰冰和陈柏霖等人在影片后半部更多地是在提供一重线索和视角。因而影片角色重心从前到后有所转移。看似张艾嘉的表演在后来占了上风,实际也是出于剧情。此次范冰冰的角色极富个性,也是值得关注的亮点。
 
《观音山》是部心灵角落的小情歌。影片没有背负人性与道德的重任,却给人以沉甸甸的感觉。导演极好地平衡了影片艺术性和可看性。本片是2011年一部难得的心水之作,不容错过。(电影发狂/灌,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