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范冰冰的惊艳戛纳与圣城想象(评论)

标签:
科洛斯圣城乳沟影展范冰冰戛纳olympia电影发狂时尚娱乐杂谈 |
分类: 扭腰客娱乐视线/言论月月抒 |

戛纳电影节实际不是奥斯卡那种在电影领域有着权威性的学术奖项。戛纳电影节一开始的定位是文化交流。“二战”后,戛纳电影节基本上是在打着文化的旗号在发展当地旅游。戛纳电影节蜕变成了一个为繁荣当地经贸服务的独立小片交易会。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戛纳从一个旮旯小镇成了富豪扎堆的观光胜地。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来到这里才发现,戛纳只有巴掌大。电影节举办地也只是个还没有社区Shopping
Mall大的小楼。红地毯更是短到只能同时容纳三五个人行走。人多会互相踩到脚。
也许正是出于对这份逼仄和不务正业的自省,主办方在2002年的时候把“戛纳电影节”更名为“戛纳影展”。戛纳变成了大家自娱自乐式的狂欢。除片商卖片外,大牌明星借机推销电影,三流明星借机推销自己。
此前《南方周末》的记者李宏宇在《不在国际电影节“卖身”的记者》一文中便披露过中国记者在戛纳的怪现象。尊重事实是记者报道新闻的基本准则。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记者仍会收取红包,胡乱报道。戛纳的问题不是经济不发达,而是经济太发达了。由于戛纳地方太小,根本无法容纳每年影展时蜂拥而至的记者,于是,每年5月前后戛纳大小旅店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新闻媒体都是私人财团或基金会性质,因而给外派记者的待遇颇丰。可对欠发达国家来的记者来说就难了。这些记者来戛纳的差旅费根本不足以支撑在戛纳高达100欧元的最低标准住宿。于是,记者们不得不向财大气粗的片商同胞们求助。
在文中,记者李宏宇这样写道,“出国采访,知机会之不易,省钱并不是有什么崇高的目的,只是因为若预算低廉,报社集团会更容易批准。国内一些报纸,有由某部中国参展影片包下记者差旅费前往电影节的,也有直接由版面拉三五万元‘赞助’的。相比之下,我毫无‘卖身’感,不必昧着良心写‘观众起立鼓掌,持续26分钟’。我很高兴,也为自己报纸的清白,相当自豪。”
2010年,范冰冰在戛纳红毯上的出镜率和中国内地媒体曝光频率远高于其他明星。我们可以对比看看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的不同报道:
中国某媒体称,“戛纳赛程第7日,范冰冰与欧洲影人杜晨?科洛斯(Doutzen
Kroes)出席了法国电影导演夏维尔?毕沃斯的《人与神》的首映礼,东西双姝竞艳,红毯立刻被闪光灯包围。范冰冰手持JIMMY
CHOO手包,以一袭Armani黑色抹胸礼服配以价值千万的伯爵珠宝美艳登场,在裙子宽大的后摆映衬下宛若美人鱼。而杜晨?科洛斯(Doutzen
Kroes)则以一身白色低胸礼服步入红毯,以她既性感又无辜的招牌表情散发着古典明星的味道。范冰冰与杜晨?科洛斯一黑一白的礼服,并肩相挽,各有千秋的展示了东方与西方的两种美丽。红毯正值戛纳堵车高峰,于是两位美女在红毯外还上演特别的一幕,下车后拎着裙子穿着高跟鞋一路奔向红毯。”
美国的《Hollywoodtuna》报道称,“我决定发些超级名模杜晨?科洛斯的照片。因为我爱超级名模和她们的诱人魅惑。就因为这个。她们中的一位在戛纳影展大秀乳沟,这些能去戛纳拍乳沟的狗仔真够运气。我超爱名模乳沟……”
从老美的报道看,他们对没有作品在海外上映的范冰冰不单不崇拜,不认识,没感觉,还选择性忽视了她的存在。相比之下,中国内地媒体用“惊艳”“峰光四射”和“东方美”等词语盛赞范大美女,仿佛戛纳现场,其他明星光环悉数被东方美人收了去。实际果真如此,还是范大美女“广厦”了这些出国娱记,我们不得而知……(电影发狂/灌,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