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奥斯卡奖的黑暗史(连载四)

标签:
梅耶杂谈奥斯卡颁奖典礼黑幕黑暗史olympia电影发狂娱乐 |
分类: 幕后梦太奇 |
尽管梅耶为学院前途考虑做了重大牺牲,但他始终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他的目的不是要创建一个学院让自己光辉灿烂,名垂青史。他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为他是个正常人。
学院创建后的第一年里,一切按梅耶之计按部就班。学院把自己定位为代表成员利益的劳工组织,既不受片场制约,也不受任何组织的干预。让梅耶意想不到的是,在学院的巨大影响力的笼罩下,各个片场开始纷纷炮专门制迎合专业人士的“学院派”电影。一时间,好莱坞一片欣欣向荣。
尽管梅耶有其想法,但学院决不是梅耶的临时道具。学院形成了一股强大力量,这个力量对整个电影行业的推动是不容忽视的。
学院奖和颁奖晚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公众来说,学院奖的名头远大于学院。尤其是1934年,学院奖改为花名“奥斯卡奖”之后。在多人眼里,学院只是每年在“奥斯卡季节”才会短暂复活的组织,很少有人看到学院在其他方面的运作。实际上,学院还从事电影研究,为电影人的例会提供场地。此外,学院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电影人的教育工作。
学院在公共文化方面也有所建树。学院的目标之一是构建一个供不同专业意见的电影人交流经验的平台。1929年的典礼上,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邀请学院成员参观他的学校。后来,南加州大学的迪安为开设“电影剧本导论”这门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而当时电影还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尽管此时的学院已经实现了方针中的诸多目标,却未因此停止前进的步伐。
奥斯卡组委会呼吁公众将学院视为“荣誉工会”,因其“首要目标是促进电影艺术与科学的发展,鼓励电影工业里有创新能力的领导阶层针对文化、教育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相互合作。”
1942年9月,学院主管提出了创建学院基金会的想法。1944年1月,基金会正式建立。学院将基金会的费用用于包括奖学金项目和学生电影奖在内的教育、文化交流。基金会在接受资金捐赠的同时也接受有历史价值的物品捐赠。获赠的大部分个人材料、电影胶片、脚本、文件和电影道具大多来自个人和公共机构,其目的在于妥善保存有关影史的点点滴滴。
学院还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肩负起了职业介绍所的重任。1930年代,好莱坞与电影产业走进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大型片场几乎每周都能推出一部电影。尽管电影行业十分辉煌,可从事电影工作的演职人员却始终地位不高。1937年,为改善这种现象,学院决定出版一本《演职员名录》,旨在帮助演职人员再就业,提高其社会地位。
尽管美国《人权法案》规定,人民有印刷、出版和发表言论的自由,但此前却从没有人编纂过一本带有演职人员简历的手册。由此可见这是多么费力不讨好的一个活儿。
很快,学院出版的《演职员名录》成了一本电影行业的业内《圣经》。第一本《演职员名录》有1,200名演员的照片和资料。短短几年后,足有超过16,000人被载入了《演职员名录》。
学院还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持之以恒。几十年来,学院曾经几度面临经济困难,由于此项工作开销不小,学院主管们曾多次动过暂停这项义务工作的念头。好在,最终学院还是坚持了下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媒体的优势被体现了出来。互联网有传播性和互动性,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远低于每年修订、排版和印刷的成本。于是,学院建起了《演职员名录》的官方网站。这个在线资料库更新及时,演员也可以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简历。此举让经纪人和星探的工作也变得一下子容易了起来。有了互联网的便利条件,纸媒版的《演职员名录》也从每年出版三次改成了每年出版两次。
除《演职员名录》外,学院还有其他出版物。分别是,为个人和组织服务的指南——《电影成就档案公告》(The Screen Achievement Records Bulletin)和扶植电影剧本作家及电影剧本的《电影剧本撰写者》(Who Wrote the Movie)。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院还是很办事儿的。”(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完,待续!
奥斯卡奖的黑暗史
2.渐入佳境
3.暗箱操作
4.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