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奥斯卡奖的黑暗史(连载一)

标签:
电影艺术杂谈美国电影米高梅公司梅耶olympia电影发狂文化娱乐 |
分类: 幕后梦太奇 |
随着信息的发达与透明,我们发现,光辉的事物未必都是美好的,太阳底下也有黑暗。然而这一切,都是正常的。人的道德并不靠谱,因而才需要用完善的制度来制约人的行为。一旦把人用道德的光辉神圣化,那么,一切约束终将失去效力,权力会极度膨胀,继而带来灾难与毁灭。
那么,光辉灿烂的奥斯卡奖就一定神圣吗?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学院创建之初,确实存在这么一个拥有特权的“幕后黑手”。他希望建立一个可以操控整个好莱坞的权力组织,实现他的梦想。好在,这个权力拥有者没有“绝对的权力”。在美国开放的民主制度下,他只能亦步亦趋,想尽办法促成他的勾当。
相信今时今日对奥斯卡奖评选规则提出质疑的只是少数人,但如果学院存在不民主的“暗箱操作”和代表既得利益者的“幕后黑手”,奥斯卡奖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么高的地位了。
然而,这就说明奥斯卡奖毫无破绽了吗?奥斯卡奖的评选采用投票方式,投票就一定代表民主了吗?民主一定等同于公正吗?在我看来未必如此。倘若投票规则有局限性,参与投票者中带有倾向性的成员比例过多,都会对投票的公平与公正产生影响。诚如王绍光在《民主四讲》一书中所说,“我们都知道,自称‘民主’的体制未必民主;其实,形式上看似‘民主’的体制运作起来也未必符合民主的原则。”
事实上,奥斯卡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不公,也有过一些“黑幕”。即便奥斯卡奖评选机制经过一路修补,相对完美的今天,依旧备受责难。
这是个时间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故事,所以我先从学院最初的诞生讲起,我们先来看看那个阴差阳错,促成学院的幕后“黑手”。
恐怖的阴谋
说起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诞生,不得不提到一个牛人。此君从1910年代一直到1950年代,足足四十年的时间里,对好莱坞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就是米高梅公司的总裁路易斯·梅耶(Louis B Mayer),一个曾被誉为好莱坞最有权势的人。
梅耶(中)
1920年代的米高梅公司跟现在那个以制作和发行中小成本恐怖片为主的小公司是完全不同的。那会儿的米高梅是好莱坞真正的巨无霸级头号片场,旗下众星云集,票房大片层出不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梅耶提议:让全好莱坞的片场联合起来!
有那么句话:“婴儿哭都是有目的的”。这话在商业领域同样适用,只是换了种说法,叫“无利不起早”。也有人说成是“在商言商”,总之都一个意思。梅耶不是吃饱了撑的,他吆喝是有目的的。
梅耶打算弄个工会性质的组织牢牢控制住电影行业里的主要成员。但他不能明目张胆,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他要以一种俱乐部的开始,慢慢把这个俱乐部发展成工会。
联合全好莱坞办俱乐部这事儿绝对是个大手笔。咱现在看来水到渠成,实则不然。倘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挑头,这事没那么容易促成。要知道,那会儿电影人连自己的工会都没有,还是一菜板儿随时会被人宰割的鱼肉。
当时的梅耶正是具备这种实力的人。所以,不管梅耶这厮的目的多么不纯洁,钩钩指头就能“应者云集”的本事还是很令人钦佩的。
梅耶打算建立工会组织的想法成形于1926年的11月。当时九家大规模片场以及五个工会一起签订了片场基础协定。不过这一协定仅限于电影技术人员,而导演、编剧和演员们仍旧没有标准合同。
进入12月,梅耶找了个周日的晚上请来其他片场的三个大人物一起商量这事儿。这三个牛人分别是影星康拉德·纳格尔(Conrad Nagel),著名导演佛瑞德·尼勃罗(Fred Niblo)和电影制片人协会的高层佛瑞德·比特森(Fred Beetson)。
碰头儿会上,四人一致同意:有必要成立一个精英俱乐部。
俱乐部除每年找机会张罗个馆子,张罗会员集体撮一顿外,还要担负起调节电影行业内部争端的功用。这点听上去就有点儿像工会组织的性质了,正中了梅耶的下怀。
出于工会功能方面的考虑,四个人觉得有必要把俱乐部按成员职务进行细分。最后,他们确定了五个分支,分别为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和技术人员分支。
最终,俱乐部的点子被发展成了建立一个相对严肃的学院组织。不管怎么折腾,都对梅耶有利。
总结看来,这是次团结的会议,成功的会议!
1927年1月11日,梅耶再接再厉,请来了电影行业里的36位高层,在洛杉矶国宾大饭店举行正式宴会。宴会当晚,梅耶提议成立一个“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学院成员由“对电影艺术和科技有贡献的”电影人组成。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到场的这些人也就很自然地成了学院的“院父”。
有趣的是,美国电影行业成立学院的时候美国成立政府的某些情形是十分相似的。1983年,美国赶走英国殖民者后,横刀立马的将军元帅是该种地的回去种地,该养马的回家养马。没一个说是为了大局着想,要留下来大家论资排辈管理这个国家的。他们冒生命危险挺身而出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赶走统治者,实现自由。
直到四年后,即美国《独立宣言》发表后的第十一个年头,美国各州的代表们才被迫聚在一起讨论建国的事。之所以说“被迫”,是因为美国人发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美国财政金融市场将陷入无人协调的混乱,而且一旦有内部冲突或是外部矛盾,都无从应对。于是,各州代表聚在了费城,开了漫长的制宪会议。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成立过程跟美国中央政府的成立倒是十分相似,就是前者要做的买卖不大,所以支摊子很快。但我们知道,学院的成立完全是出于梅耶的野心,因而学院创建的出发点跟美国中央政府的创建出发点满拧。
美国人十分有趣,他们并不否定人性的光辉,但也不会对人性的黑暗进行选择性失明。他们理解人的弱点,人的不靠谱,所以他们走了另一条路。创建美国中央政府时,这55名制宪者们为防止“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化”,在制订宪法的过程中努力将权力分化,相互制衡。为保障美国百姓的人权与自由,他们还制订了严谨的《人权法案》。正因如此,美国各职能部门间形成了制约与平衡,美国的宪法二百年来只字未改,搞了几十次总统权力的和平交接。而这55名制宪者也并未给自己留下任何职位,尽管他们中的几位后来当上了总统,但都是通过正常选举投票选出的。
学院有梅耶这个幕后“黑手”,能走得远吗?这是个问题。尽管美国建国时间不长,但权力分化机制却在美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一旦梅耶阴谋败露,学院的未来便会充满阴霾。
不过,此时的梅耶踌躇满志,他离实现自己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尽管后来律师帮他把学院的名头去掉了“美国”二字,变成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但这对梅耶来讲那些都无关紧要。
在他看来,一切尽在掌握……(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