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奥斯卡奖的黑暗史(连载三)

标签:
时尚梅耶美国olympia电影发狂奥斯卡黑暗史娱乐 |
分类: 幕后梦太奇 |
学院刚开张得有点儿成绩,要不梅耶的阴谋会很快露馅儿。于是,1929年,学院风风火火地跟南加州大学联合创办了美国第一所电影院校。
此外,颁奖是个很好的噱头,比请好几百号一起撮馆子的噱头还大,影响力还广。所以学院马不停蹄,赶紧张罗学院奖的事儿。
为达到鹤立鸡群的目的,学院院长费尔班克斯强调,学院奖应“有别于电影行业中的其他奖”。具体方法唯有“成员们为获得提名而不懈努力,并且主办方不偏不倚,宣传得体。”
1928年7月,学院委员会提议出台以下投票机制:学院每名成员对其所在分支的相关提名奖项投票,评委团统计出提名名单。最后,由每个分支的一名代表组成的核心评委团从提名名单中选出获奖者。
学院的建立在当时的雷声是很大的,对于学院奖人们也寄予了厚望。但是个奖项就有遗憾,不可能见者有份,皆大欢喜。因此各个大奖都会遭到诟病,学院奖也不例外。
打第一届学院奖开始,院里院外就开始了关于什么样的电影可以获奖的争论。学院就因未把最高荣誉授予当时轰动全美的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王》(1927)而备受谴责。另外,学院奖的奖项里还有重复的。其中奖励给制作出杰出影片的最佳制片人奖和给制片公司或独立制片人的最佳艺术质量作品奖(Artistic Quality of Production)这两个奖基本是重复的。
这些问题都还好办,关键是学院有梅耶这个幕后黑手操弄,因此打根儿上起就跟美国立宪那会儿的民主形式满拧。可以说,学院这会儿的民主投票只是流于表面的民主。
梅耶夫妇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1929年2月15日,核心评委班子开了一宿会,会后决定给予默片《群众》(The Crowd,1928)最佳艺术质量作品奖。他们甚至还跟该片导演金·维多(King Vidor)打了招呼。可是,梅耶老板觉得不妥。他觉着金(意为“国王”)这个名字多少有点儿哗众取宠,不够严肃。要知道,梅耶同学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结果一句话,《群众》一片就只拿了两项提名。后来,腾出来的奖项空缺由梅耶亲自找人补上。他“钦点”了德国导演茂瑙(F. W. Murnau)的《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1927)为最佳影片。
这么说的话,那会儿的学院评奖机制真是比黑煤窑还黑。可是有些事儿往往要看谁去说,怎么讲。我相信历史是公正的,是可以不带立场。假如以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和时代局限的狭隘历史观看待这段“黑幕”的话,相信每个人都会对现在的奥斯卡奖心存偏见,避之不及,以至于彻底粉碎了奥斯卡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事实上,梅耶这么做还真是有情可原。梅耶虽然滥用了职权,可心思终究还很顾全大局,甚至还有种挺身而出,自我牺牲的范儿。
梅耶替掉《群众》选定《日出》是有他的考虑的。一方面,派拉蒙公司的《日出》女主演是红透半边天的珍妮·盖诺(Janet Gaynor),影片故事也有着美好的结局。选《日出》是个讨好观众的做法。另一方面,评委团选出的《群众》是米高梅旗下的片子,梅耶怕第一脚这么踢,容易失去公众信任,怕大家怀疑里面有暗箱操作的成分。梅耶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后,评委团表示同意。
1929年2月16日,投票结果被印成了“学院公告”,获奖者名单也随即公布。1929年5月16日,第一届学院奖宴会在好莱坞罗斯福饭店举行,出席宴会的名流约有270人。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金人给了影星埃米尔·杰林斯(Emil Jannings)。
结果正如梅耶遇见的那样,学院的声望就此打开了。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可以发现,说学院奖第一次评奖不够民主,是简单粗暴的。梅耶并未利用自身影响力耍臭流氓,对评委团成员进行威逼利诱。事实上他影响力虽大,却也威逼不了谁。想诱谁也难点儿,回回炉兴许还有救儿。我们发现,这厮只是提了建议,而他的建议又很合乎情理,于是评委团被从专业人士的角度上拉到了学院“大局”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削弱了业内人士的角度局限。这样一来,梅耶那具有战略高度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合理化建议自然就被采纳了。
我们看到,学院评委团评选获奖者的过程其实很像美国司法程序里的陪审团,是大家商量着来的。好在这次梅耶充当了《十二怒汉》里亨利·方达的角色,而评委团的其他成员也不是心存偏见,简单粗暴的“怒汉”。(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完,待续!
奥斯卡奖的黑暗史
2.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