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发狂】“卡司后片段”及中国人的观影道德

(2009-03-06 12:10:53)
标签:

卡司后片段

ng镜头

疯狂的赛车

贫民富翁

娱乐

罪恶之城

加勒比海盗

分类: 扭腰客娱乐视线/言论月月抒

《疯狂的赛车》片尾卡司上翻后出现的电影片段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引发了不少人对中国观众素养的集体讨论。这个中国观众还并不熟悉的电影手法存在已久,但就像“范跑跑”问题一样,中国现在仍处于普及常识阶段,一点问题就会引发全社会的千层浪式大讨论。

实际上,这个额外的附赠片段有正儿八经的英文名,叫Scene after end credits,也有称为Post credits scene的。这个节目是卡司鸣谢后的卡司后片段,我们姑且将其简称为“卡司后片段”好了。不过,许多人尽管知道这个节目,却往往会混淆概念,以为只要在卡司后出现的片段就是卡司后片段。实则不然。

 

卡司后片段起源

许多影迷会问,好端端的片子,左右要放同样的长度,干嘛把这么有趣的段子扔没人看的最后?扔到最后放谁会知道呢?即使知道,谁又会虔诚到等上好几分钟去看呢?这不浪费胶片吗?

其实,卡司后片段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这个节目的诞生和发展有史可寻。1963年肖恩·康纳利主演的《007之来自俄罗斯的爱情》是最早在片尾卡司结束后播出卡司后片段的影片。那个片段信誓旦旦地称“我詹士邦是会回来的……”,以一种戏虐的方式为下集做了广告。后来,1978年的影片《超人》在卡司完毕后,用文字描述了未来的情形。这大概也是一种卡司后片段,只不过它是文字版的。

许多影迷有反复观摩自己喜爱的影片的癖好,他们乐于在自己钟爱的片子里挑出别人不曾注意的细节,并引以为豪。不过,对制片方和编导来说,像穿帮、对电影细节的解读等等并不容易形成足够的噱头,于是,卡司后片段的功能显现了出来。卡司后片段能够引起足够的话题,让影迷津津乐道,又可以让观众安心坐下来看完“谢幕”,提升演职人员知名度,所以这一手法后来被广为运用,几乎到了泛滥的程度。

卡司后片段多在喜剧片的结尾出现,简短地抖上一记“包袱”。这一片段是跟影片一起拍的,通常只有几十秒,剪辑时扔最后就得,所以不单无需增加影片额外成本,还能替投资方省下不少宣传费用,可谓一本万利。正因如此,许多影片都运用了卡司后片段。像《哈利·波特与密室》的卡司全部结束后,卡司后片段出现。一家小店橱窗里有失忆了的吉尔德罗伊·洛克哈特的海报。这个片段交代了片中小角色的命运,且并不突兀,纯粹让人图一乐。

其实许多大片里都有这个卡司后片段,比如《超胆侠》、《加勒比海盗》系列、《X战警3》、《康斯坦丁》、《钢铁侠》和《功夫熊猫》等等……

《疯狂的赛车》的卡司后片段实际并不典型,因为琐碎的结局穿插在字幕中出现。 

 

伪卡司后片段

许多观众,甚至包括一些影评人会把卡司字幕上翻时出现的画面片段也算作卡司后片段,实际不然。这些堂而皇之随卡司出现的片段多是些琐碎的的节目,跟卡司后片段的目的及出现时间都截然不同。

作为卡司背景,伴随卡司出现的节目的英文名叫Scene during end credits。翻译过来大体可以称为“卡司背景片段”。成龙电影里的NG镜头很多是用这个方式放的,卡司字幕压在画面上翻动。像《公民凯恩》《江湖浪子》《洛城机密》《海底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里都用了卡司背景片段。《贫民富翁》里也有,印度歌舞成了字幕的背景。

除卡司背景片段外,还有一种伴随卡司出现的节目。不同的是,这种节目是以画中画的形式出现的。白色字幕在黑底上翻,NG镜头等节目便会以小画面的形式在字幕附近出现。这类节目被统称为Scene in closing credits,即“卡司伴随片段”。《尖峰时刻2》的结尾就采用了这样的形式。在电影行内,这样的做法很欠骂,因为观众会把目光聚焦到画面上,完全忽略了演职人员的姓名、性别、籍贯、ID、IP、IQ……

另外还有一种有趣的片段,英文叫作Pre Credit Scene,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卡司前片段”好了。顾名思义,卡司前片段是在卡司字幕出现前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是影片结束的标志,起过渡作用。《西雅图夜未眠》结尾,帝国大厦电梯关闭后,影片切入帝国大厦外围,随后夜空繁星交错。这个片段便是卡司前片段,虽然很短,但结束得并不突兀,给人以温馨感觉。不过,这个片段被运用最多的类型片不是爱情片或喜剧片,而是惊悚题材影片。像《断头谷》《十二宫杀手》和《罪恶之城》片尾都有慎人的卡司前片段。

除这些林林总总的片尾花样外,电影开场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最常见的是正片一面开始,画面一面显示主要演职人员姓名。但也有些例外,比如我们熟悉的《007》系列,好多集都是开场打斗一阵后才出现片头和演职人员姓名的。这种片段被称为Scene Before Opening Credits,我们可以把它译作“片头字幕前片段”。不过,这类做法更多见于电视剧集。比如《六人行》,剧集开始后先会抖几个包袱,随后那个熟悉的片头才会出现。

随着剪辑技术和相关科技的发展,片头片尾的各种花样也层出不穷,但细致划分的话,这些节目都有严格的称呼和本质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

 

中国影迷的观影素养

很多影迷觉得中国人对“卡司后片段”了解甚少,应归结于中国观众涵养不高,对电影这门艺术缺乏应有的敬重。其实深入看来,这是一个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并不局限于影院。这种现象的本质其实跟涵养关系已经不是很大了。在我看来,源于自私自利的小农思想。

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在影片出现字幕前便蠢蠢欲动,拾掇衣物,准备匆匆离场。这种麻利劲儿简直跟入场时一模一样。中国观众进场时尽管手里都有电影票,既不需要拿站台票混进场,也用不着进场后跟场长补票,却依然坚持不排队等候入场的光荣传统,悉数选择在检票口一拥而上,生怕晚进场半步。

倘若用赞美的语言来歌颂这种风风火火的精神,有人会说,“中国观众简直惜时如金。”倘若用鞭挞的语言来看待这一问题,有人会说,“中国人还不懂得排队,离文明还差得很远。”我比较同意鞭挞的说法。

其实,与其说中国人爱惜时间,不如说中国人普遍存在一种“不甘落后”的自私心理。这种自私心理是有其社会成因的。长期贫穷造成了中国社会公共资源短缺,尽管现在大城市经济逐渐发达了,公共基础设施也在逐渐完善,但老百姓凭票买粮时的记忆还在,骨子里还有“争”的意识,生怕什么事儿落后吃了亏。

除此之外,中国高等教育远未像发达国家那样普及,也是一个观众素质不高的一个原因。这种素质不高体现在对自我身份缺乏认同,不会觉得以自己的身份不应做某些事。继而,许多中国人在电影院里不按座号入座,看电影的时候会做出大声嗑瓜子、大声讲话,大声打电话等不文明行为。

其实中国人在身份被人认同的情况下,是很注重自己形象的。比方说,一个人可能会随地吐痰说脏话,但只要有摄像机对准他,他就会端正自己。这种现象很奇怪,破坏公共秩序的人忘掉了自己的存在,更忽视了他人的存在。或许,我们依旧可以把这种行为归于自私。

因为,除了如此归纳,我想不出更合理的解释。

作者:Mr. Olymp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