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虽然不像中原地区的一些城市动辄可以号称几朝古都,但就是不算三星堆、金沙的历史遗迹,诸如至今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已足以称为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了。悠闲舒适的成都人生活方式更是享誉全球。寻找老成都、感受老成都已然成为成都旅游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对老成都的描述莫过于我国著名成都籍作家李劼人了。连巴金都说过: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现在四川师范大学的地方当年还是成都的郊区,那里有一些菱角堰塘。抗战时期李劼人迁居于此,并给自己的居所题名”菱窠“。成都市政府把他故居周围地区按他笔下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场景开发成一个”老成都市井文化体验街区“,我去了一次。这种把老成都生活场景与名家笔下的诠释结合起来感受,别有风情。

[1]这个老成都市井文化体验街区的正式名称有两个:李劼人公园和东门市井。大门就在劼人路上靠近与菱窠路交叉路口的地方。

[2]东门市井有三个入口都在劼人路上,这是中间的入口。

[3]最北面的入口搞得古色古香,最有老成都风情。游客还可以在那里稍事休息。

[4]东门市井的主要建筑,好多商铺餐厅都建在这里。

[5]这座建筑的特色应该是李劼人那个年代的,因此很多人都说东门市井有浓浓的民国风。

[6]无论灰砖外墙还是带圆洞拱门的外廊确实都是上个世纪前半叶的风格。

[7]东门市井里面的餐厅各式各样,不论传统还是网红什么都有。

[8]传统小吃好像更多一些,更能体现李劼人笔下的老成都生活场景。肥肠粉就是重要代表。

[9]传统的抄手也采用现代连锁运作。这家八二小区的另一家分店我在游览铁像寺水街时吃过,味道挺好的。

[10]这里也有一家钢管厂五区小郡肝串串香。串串香已经风迷全国。

[11]说老成都是一定要说缠丝兔的。
[12]拍一张近景,好好看看。不过我不喜欢吃。
[13]我去的那一天正好临近国庆,一派喜庆景象。

[14]一些老成都市井生活情景还用雕塑来表现。右上那张剃头最生动。

[15]左下那张是打马掌,放在咖啡馆旁边有点意思。

[16]北门进来沿北墙的一条小街是展示成都手作的非遗体验街。这是老成都市民赶集的情景。

[17]小型装饰、凸性浮雕和壁画结合展示老成都生活场景。

[18]兴顺号茶馆是当年全镇数一数二的大铺子。

[19]当年的老成都就是这样逛茶馆的。

[20]剃头、掏耳朵都是老成都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

[21]东门市井里有一个下沉广场,展示各种成都手作非遗产品。
[22]做旗袍就是非遗之一。
[23]豆花也是非遗之一。

[24]还有一家专吃鱼的餐厅。

[25]下沉广场中央最大的部位都是茶馆,是的,茶馆也应该算是非遗。

[26]过了下沉广场是一个茶馆,真的,这样的茶馆在成都还真只能算一般。

[27]我去的时候是工作日的上午,还有不少人在那里喝茶呢。

[28]茶馆的后面就是李劼人故居——菱窠。

[29]院子正中央一座二层小楼就是李劼人故居。1939年搬来时因主要是躲避日军飞机轰炸仅建成简易疏散房,后来修缮改建过两次才成现在看到的模样,他一直在这里居住到1962年去世。房前有一尊李劼人白色大理石半身雕像。因当时建简易疏散房是旁边有菱角堰湖而被李劼人取名“菱窠”寓意菱角堰湖边的窠。

[30]院子不大,打理得非常精致。波光树影、枝繁叶茂,别有情趣。

[31]池塘边的的游廊连着的三间平房是李劼人生平事迹展的展厅。

[32]其实我对李劼人了解不多。在展厅里才发现他的几部以老成都文化为核心展开的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现实描写史诗般的代表作我竟然一本都没有看过,深为惭愧。上图上面两张是展厅里的展示图片。下面两张分别是主房一层的客厅和书房兼卧室。

[33]走出东门市井看看劼人路上的街景,满满的老成都回忆。

[34]最后还要放一张难得看到的东西。因为东门市井除了李劼人故居外就是重现他笔下的老成都市井生活,茶馆和美食街是少不了的。这一盆青蛙我至少有六七十年没有看到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