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斯里兰卡已经是深夜了。匆匆一觉醒来就直奔位于斯里兰卡岛南部印度洋畔的世界文化遗产加勒古城。
这是一座非常能反映人类社会和历史变迁的城市。从十六世纪开始,欧洲人航海技术发展使他们把势力逐步扩展到亚洲。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岛屿先后落入欧洲人的掌控中。在大约四百年的时间里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先后统治斯里兰卡。加勒是荷兰人十七世纪为欧亚航运建设的港口。在十九世纪科伦坡建成之前加勒一直是斯里兰卡最大最重要的港口。特别是荷兰人为抵御斯里兰卡当地的康提王国进攻而建的加勒要塞更是体现了欧洲和南亚传统建筑风格的融合。
说来让人称奇,这座现在看起来坚固如初的要塞不但在历史上起过极大的军事作用,竟然在2004年12月26日那次造成近三十万人罹难的震惊世界的印度洋海啸起到的保护当地老百姓的作用。固若金汤的要塞城墙挡住了海啸的冲击,使加勒古城的损失减小到的最低程度。即使这样斯里兰卡还有五万人遇难。
导游的介绍一下子就把我们从枯燥的高速公路旅行中提升到极度的兴奋状态,尤其是这位斯里兰卡导游让全团中国游客都听不懂的“纯正”中文更使他讲的故事变得无比神秘。我不能不介绍一下我们的斯里兰卡导游。他是斯里兰卡僧伽罗人,学工程,曾在北京邮电大学公派留学两年。真不知道北邮是怎么教的,导游的中文基本只能偶尔蹦出几个中文单词,没有我们的集体帮助基本成不了句。我们希望他索性用英语,我们或许还能多听懂一些。不知道是导游的英文也不行,还是他坚持利用这一绝佳的练习中文机会,反正我们一路只能连蒙带猜。

[1]从科伦坡前往加勒的高速公路。你是不是觉得这条高速公路很面熟。斯里兰卡长期是我们在南亚的忠实伙伴,在现在新上任的和中国不很友好的总统之前一直是全面依靠中国的援助。斯里兰卡仅有的高速公路几乎全是中国援建的。看上去就觉得长得一模一样。

[2]加勒建在海边,濒临印度洋。

[3]渔民打渔用的船有点儿像螃蟹船,但只有一侧有支撑。

[4]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5]海边排满了卖鲜鱼的摊贩。

[6]这条应该叫海滨大道,交通拥挤。

[7]公共交通拥挤不堪。

[8]人车分流,交通井然有序。

[9]前面就是加勒要塞了。

[10]要塞入口,左侧是海事博物馆。

[11]钟塔。

[12]

[13]这就是抵御了海啸冲击的要塞城墙。

[14]欧陆风情。

[15]

[16]要塞上的炮台,现在只剩底座了。

[17]导游说这下面是关押重犯的监狱。上面有两个通风口。

[18]通风口兼作送饭口,为防范囚犯逃跑给犯人的食物都是从这里吊下去的。

[19]要塞是当地居民的休闲胜地。

[20]这POSE摆的。

[21]斯里兰卡青年情侣。

[22]这位“亭亭玉立”、笑容可掬的汉子是干什么的。一打听是收费表演跳水的。看着好像不深的海水真为他担心。不过想想,他一定知道可以往哪里跳,绝不会冒险的。

[23]始建于1640年的荷兰归正会教堂。现在看到的摸样是1755年改建的。

[24]教堂内部。布道台、彩绘玻璃,这里有欧洲教堂的所有要素。

[25]教堂地下是当地主教的墓地。

[26]教堂后院四周也是墓地。这是教堂的特点,是教徒的安息地。

[27]这是要塞里唯一一座寺庙,融合了东西方宗教建筑风格。

[28]卖椰子的孩子。

[29]这应该是嫁接的结果吧,四色同株。

[31]印度洋风光。

[32]离开加勒沿着滨海公路疾驶,海滨的景色似乎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33]这里是那次海啸的重灾区。导游断断续续用中文讲解着,我们紧张地来回看着两边的景象。

[34]临时建起的罹难者墓地。

[36]废墟。在那次海啸中斯里兰卡一共有近五万人遇难。车开得太快,来不及拍下那场灾难留下的景象,也来不及拍下灾后重建的成果。看到最清晰的要数一座中国援建的现代化医院,不过也没有来的及拍下。看着两侧的景象,想象着人类在这种自然灾害中的无能为力,不禁回想起那座已经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加勒要塞,人类不是还是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