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马拉喀什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一座时时处处带给你热烈气氛的城市,不只是在杰玛福纳广场通宵达旦的不眠集市,也不只是老城街道从早到晚的熙熙攘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马拉喀什那随处可见的红色建筑。在马拉喀什,所有建筑几乎没有别的颜色,一码的红色。其实和所有摩洛哥古城一样,马拉喀什也有一座老城(麦地那)和一座新城。只是与其他古城不同,马拉喀什的老城和新城采用同一种颜色——红色。据说那是因为马拉喀什的柏柏尔语意思虽然是上帝的故乡,但马拉喀什的阿拉伯语意思却是红色。因此不论老城还是新城,马拉喀什都是一座红色之城。从老城到新城,街边的房子,不论现代的还是传统的,建筑式样可以随时代而变迁,色彩却一直跟随着正宗的马拉喀什语义不变。走到老城中心,库图比亚清真寺或者杰玛福纳广场,红色覆盖了整座城市。方便宫廷豪宅,外墙都是红色。即使走遍餐厅酒店,你享受的一切也都处在红墙里面。摩洛哥真是一个崇尚色彩的国度,马拉喀什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红色之城,一座无时无地都散发着热烈气氛的红色之城。不论谁,只要你到了马拉喀什,这种感觉油然而生。

[1]库图比亚清真寺附近的街道。

[2]新城街道旁的红色建筑。

[3]只要上街,我们就沉浸在红色的海洋里。

[4]新城住宅小区。

[5]老城城墙。
![【摩洛哥】马拉喀什,散发着热烈气氛的红色之城 【摩洛哥】马拉喀什,散发着热烈气氛的红色之城]()
[6]城门也是一码的红色。

[7]只有女人们才给城市和街道带来五彩缤纷的色彩。

[8]游览红色之城的交通工具各式各样,可以依游客喜爱选择。坐马车是一种既方便又潇洒浪漫的办法。很多地方都能雇到马车。

[9]老城里很多地方都有。

[10]坐观光旅游巴士也是一个好办法。马拉喀什提供这种随上随下的巴士服务。

[11]在老城里面步行很方便,不过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哦。

[12]我们就是这样在汽车、摩托车、马车中间穿行。

[13]建于十九世纪的巴希亚宫其实是一座装饰相当奢华的豪宅,建造者是当时摩洛哥首相。后来也成为苏丹妃子的行宫,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被成为“宫”。巴希亚宫外墙完全是红色的。

[14]走进巴希亚宫第一个庭院还是红色的,但可以看到再往里走就不是红色的了。

[15]巴希亚宫内有很多庭院,结构繁复像个迷宫。色彩是雪白的。
[16]这些庭院的一个特点是中间有喷泉。

[17]房间装饰奢华,雪松雕琢的屋顶、石膏花纹的门框、马赛克镶嵌的地面。

[18]房间装饰是游客争相拍摄的目标。

[19]各种细部足以说明巴希亚宫体现了浓重的摩洛哥阿拉伯装饰风格。

[20]不同的庭院装饰也各异。

[21]再往里走就是步行街了。从标记来看好像自行车还是可以通行的。

[22]

[23]难得一见的典型阿拉伯古街道。

[24]商店、摊贩挤满了小街的两侧。

[25]街上也有供一个人享用的古斯古斯。

[26]这是一家餐厅,我们在马拉喀什的午饭就在这里吃。

[27]餐厅相当豪华,简直像宫廷宴席。

[28]这间餐厅装饰得就像宫殿。

[29]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56年拍摄的好莱坞大片《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中文译名擒凶记)在这张餐桌前面取过景,墙上还挂着剧照。

[30]我们在这里又享用了一顿古斯古斯。

[31]放到我餐盘里的竟然如此五彩缤纷,食欲大开。

[32]这是我在红色之城马拉喀什老城的一辆冷藏车边上拍到的唯一一张不是红色背景的照片。回家一看没想到竟然那位阿拉伯女性的服装还是红色的。
这就是马拉喀什,这就是红色之城,这就是随时随地散发着热烈气氛的红色之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