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明陶
周明陶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601
  • 关注人气:4,9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回世博园

(2011-05-11 07:25:55)
标签:

世博会

中国馆

上海

旅游

分类: 神州漫游

    去年世博会期间去了三次。我的感受世博气氛的指导思想、不排队浪费时间的行动纲领、关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参观路线,使我没有可能参观到像中国馆那样的建筑创新、展品珍贵、演示手段先进的展馆。其实也有好几次激烈的思想斗争,是不是应该花上一天主攻中国馆。终因即便主攻成功率也很低且世博会结束后中国馆仍会继续开放这些说法而没有参观,其实,当时我连中国馆的周围也没有到达,只是站在阳光谷远远地拍下了中国馆雄伟的身影。

    这次参观很尽兴,进入之后坐电梯直上十四层的六十米平台。上照片吧,中国馆很多网友早就参观过,网上照片也不少。我只是后来者,仅仅为了表达我参观时的感受和感动。 

梦回世博园
 [1]这次可以心情放松地拍一张中国馆全景,中国国家馆的建筑造型是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形成红色“斗冠”造型。
梦回世博园  [2]从外形上看层叠出挑的梁的端面书写了用中国古老的“叠篆文字”表示的方向,我站的方向是中国馆的南面,这个字就是叠篆文字的“南”字。仔细看看,看出点味道来没有?梦回世博园
 [3]广场前有一个中国馆的牌子,不少游客在前面拍照留念。两端也是叠篆文字。这面是西。


梦回世博园  [4]东面的“东”字看起来比较清楚,上面两头上弯的一横,中间一个田,下面一左一右都是弯了五个弯的撇和捺。
梦回世博园  [5]进门首先看到的是镀金雕塑莲蓬和向日葵。

梦回世博园  [6]局部造型。

梦回世博园  [7]整块木雕成的龙舟。

梦回世博园  [8]电梯直上六十米,走上平台穿过透明地面看到的下面正好是世博会期间参观者等候入场的排队区。想想当年是多么壮观。
梦回世博园  [9]世博园区正在拆除,而阳光谷是保留的。当时车水马龙的高架步行道已经拆得断断续续。

梦回世博园  [10]休息室。

梦回世博园  [11]三幅宝石粉制成的抽象画。

梦回世博园  [12]四十九米层,也就是十二层。这里展出了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水晶石公司制作的超宽屏幕动画栩栩如生、令人震惊。两分钟的白天画面和两分钟的夜晚场景让人感受到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看着这艘过不了桥的大船船员们手忙脚乱的情景真恨不得也上去帮忙。
梦回世博园  [13]灯火辉煌的街市夜景

梦回世博园  [14]整幅“清明上河图”何等壮观。据说世博会期间就是拿到预约卷能进入参观也是人挤人随着人潮推着走,没有机会看清。
梦回世博园  [15]旁边的展馆展览了中国馆的建设历程。这是中国馆设计手稿。


梦回世博园
 [16]中国馆的立面由七种不同的红色组成统一的中国红,寓意和而不同。


梦回世博园  [17]清明上河图造型设计。

梦回世博园
 [18]在环幕影院看好八分钟的“和谐中国”之后就来到了这座现代公寓楼前,清晨各家各户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天。
梦回世博园  [19]灯初上家家户户依然忙里忙外。

梦回世博园  [20]当一大群闪烁着灿烂笑容的脸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而成为背景又在前景显示“同一屋檐下”时我真的感到中国馆的策划者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梦回世博园
 [21]在走向四十一米平台时穿越“童心畅想”。


梦回世博园  [22]自全国各地的儿童画吸引着各地游客观看并热情地寻找出自故乡的小画家。这是福建小画家的作品。
梦回世博园  [23]男孩的画,头像用男孩头像表示。

梦回世博园  [24]在到达四十一米平台前从窗口看到的阳光谷。

梦回世博园  [25]四十一米平台也就是十层展示寻觅之旅。可以乘坐轨道游览车参观。

梦回世博园  [26]感受中国式建筑之美。

梦回世博园  [27]在天上感受地面建筑。

梦回世博园  [28]疑似仙境。据说世博会期间这里还有仙女表演。

梦回世博园  [29]从天堂遥望人间。

梦回世博园 [30]三十三米平台的主题是“低碳行动”。


梦回世博园  [31]风力发电。


梦回世博园  [32]太阳能发电。

梦回世博园  [33]结束低碳行动就结束了中国馆的参观。现在各地方馆都已经闭馆,我们就从西门出口离开中国馆。我特意去看看那个叠篆文字的“西”字,好像也认出来了。
梦回世博园  [34]回想从外面看的挑梁其实是通风口,美观、实用,还饱含文化底蕴,给人无限的联想。

梦回世博园  [35]中国馆外围是灰色的地方馆裙楼,墙面也是用叠篆文字装饰。这些文字是二十四节气,四周共四十八字。这是“立春”,你认识吗?
梦回世博园  [36]这是我自己猜的,“雨水”。

    就是这些中国文字就足够让我们感受五千年文化的厚重,何况整个中国馆。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吧,每一位炎黄子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