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北京》是我少年时代最熟悉的歌曲之一,它的旋律曾经回荡在五十多年前的中苏蜜月期的中华大地。当我站在红场上仰望着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基塔上的自鸣钟,听着从高高的塔上传来的悠扬钟声时我的耳边彷佛又响起了它的令人忘怀的旋律。那是2007年9月30日下午1点钟,我参加北京民营企业家协会组织的俄罗斯旅游来到了莫斯科红场。俄罗斯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从懂事开始就接受着关于苏联是我们老大哥的教育;念中学学俄语时与苏联小朋友用俄语通信,每每收到那些来自远方的明信片时脑海里就会闪现对这个国度的遐想;即使是中苏纷争越演越烈的时代,饱受苏联电影和俄罗斯音乐视觉和听觉刺激的我对这片土地仍有不能忘怀的好感。那年五一长假去壶口瀑布旅游,团里有一位72岁的老人没有任何家人陪伴单独参团。在延安杨家岭住窑洞宾馆时他对我说他这辈子最想去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延安,另一个就是莫斯科红场和列宁墓。我虽与他对莫斯科的依恋不在同一层面,俄罗斯的文化、建筑、民族风情却一直吸引着我。

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基塔。顶端的红宝石五角星是1935年安装的。
儿时的记忆中这座钟楼就是克里姆林宫,就是莫斯科,就是苏联。其实这只是整个克里姆林宫宫墙上二十个塔中的一个,高度71米,是克里姆林宫的第二高塔。克里姆林宫是一个建筑群,整个宫墙长2235米,共有二十个塔,其中有六座塔带有进出的大门。游客入口是从库塔菲塔经过特罗伊茨塔进入克里姆林宫。特罗伊茨塔是宫墙上最高的塔,高80米。我们就是从这里开始游览克里姆林宫的。

游客入口。前面的叫库塔菲塔,中间的高塔就是特罗伊茨塔。
克里姆林宫是1990年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在名录中是这样描述的:克里姆林宫建成于14-17世纪,由一批杰出的俄罗斯和外国建筑师设计和建造。克里姆林宫一直是莫斯科大公的住地和俄罗斯宗教中心。13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所有最重要的历史和政治事件都与这里紧密相连。
从特罗伊茨塔进入后首先看到古兵工厂(现为兵器陈列馆)和克里姆林宫大会堂,它始建于1960年,1961年10月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是莫斯科乃至俄罗斯最壮观的大会堂。

左:大会堂,中:特罗伊茨塔,右:古兵工厂。

兵器陈列馆和尼古拉塔。
再往里走是伊凡广场,北侧是办公区。游客只能在广场的南侧走。我用长焦镜头拍下了俄罗斯和前苏联最高首脑机关的工作场所。

普京办公室。

前苏联最高苏维埃办公大楼。旁边就是斯巴斯基塔。

伊凡广场。
伊凡广场和教堂广场之间是克里姆林宫的最高建筑,高81米建于1505-1508年的伊凡大帝钟塔。在当时,它是全俄罗斯最高的建筑。1532-1543年间在它旁边又加建一座钟楼,现在钟塔与钟楼共有21座大钟,其中最大的圣母升天钟重近70吨。我们去时钟楼正好在装修,里面的大钟一个也看不见。

伊凡大帝钟楼。
在伊凡大帝钟楼下面,可以看到一个大钟,高6.14米,直径6.6米,重202吨,是1735年花两年时间铸成的。据导游说这个“钟王”从未敲响过,1737年的一场大火中,救火的冷水泼到它身上,使它裂下了一块,重量就达11.5吨。

钟王。
离“钟王”不远,是“炮王”,1586年用青铜铸成,重达40吨。炮筒长5.34米,口径890毫米,炮筒下摆着四个实心铸铁的圆球形炮弹,每个重一吨。由于它太大,从未发过一炮。

炮王。
绕过钟楼就是教堂广场。教堂广场周围一共有五座教堂,从钟楼看过去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大天使教堂、报喜教堂、解救耶稣基督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和十二使徒教堂。教堂广场旁还有一个重要建筑就是乌棱宫。由于教堂里不允许拍照,我也无法留下任何内部建筑和艺术品的记录。
有五个十字拱顶的大天使教堂是历代莫斯科大公与俄罗斯沙皇的陵寑,教堂里安葬了五十四个铜棺。其中五十二个安放在石头地砖下面,有两口安置在地上的圣坛上。安放在圣坛上的,一个是1245年在金帐汗国被谋杀的米哈伊尔的遗骨,另一个是1605年死后被封为圣人的伊凡雷帝的小儿子的遗骨,安放在本堂的中央。在大天使教堂安葬的还有第一个莫斯科大公伊凡·卡里塔,第一个使用“沙皇”称号的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和他的三个儿子。这是我们在克里姆林宫内唯一一个可以进入里面参观的教堂。不能摄影,所以没有留下任何能够体现其艺术价值和内部建筑精美的记录。不过教堂内的圣乐真使我们流连忘返。

大天使教堂。
报喜教堂是大公和沙皇的皇家礼拜堂,坐落在大克里姆林宫的旁边。原来只有一个拱顶,规模比较小,建于1482年前。1485-1489年间根据伊凡三世大公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建造了新的有三个拱顶的教堂。1547年大火后,四个角添加了四座拱顶,还在西面多加了两个拱顶,这样就成为一座有九个拱顶,显得格外辉煌壮观的大教堂。

报喜教堂。
圣母升天教堂是克里姆林宫里最早的石料建成的教堂,建于1327年。1472-1479年根据伊凡三世大公要求,意大利建筑师亚里士多德·费奥拉万提设计和建造了这座教堂。这里曾经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教堂。许多大公和沙皇在这里加冕,一些东正教主教头衔在这里颁授,重要的国家文件在这里宣读,行前誓师和凯旋祈祷在这里举行,历代莫斯科大主教,还有后来历代俄罗斯东正教总主教,都安息在这座教堂里。

圣母升天教堂。
只有一个拱顶的解救耶稣基督教堂是规模比较小的教堂,由普什科夫工匠在1484-1485年间建造的。由于造在比较高的台基上,所以要先上十几级台阶才能进其大门。

解救耶稣基督教堂。
教堂广场的北端是牧首宫和十二使徒教堂。建于1642-1655年。据说在斯特雷列茨暴动时彼得一世就藏在这里。现在里面保存着大量17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藏品。

十二使徒教堂。
乌棱宫,建于伊凡三世时期的1487-1491年,是克里姆林宫最早的非宗教建筑,结合了俄罗斯和意大利传统的建筑风格。现在的乌棱宫是1648年火灾后重建的,其中前莫斯科大公的议事厅高9米,面积495平方米。方形的议事厅由四个支点支撑起十字形的拱顶。四壁和天花板都装饰了壁画和大公的画像。不开放,我们只能看一下外景。

乌棱宫。

乌棱宫侧面。
结束了教堂广场和周边教堂的参观后,我们路过了大克里姆林宫和克里姆林宫花园。大克里姆林宫不开放,无法参观。由于被维修围墙挡住了,要不是俄罗斯导游的提醒我可能连看都没有看见。

大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花园,两个玩鹰的俄罗斯军人。

出口,波罗维茨塔。
当我们从波罗维茨塔的通道走出克里姆林宫时看到了一群俄罗斯童子军,甚是可爱。统一的制服,漂亮的佩带,满脸的稚气。老师正在几里哇啦对他们讲着什么,有几个还偷偷地对我们做做鬼脸。他们的活跃和朝气又把我带回到五十多年前。那时我带着红领巾,曾经因为欢迎苏联海军访问上海得到的一条苏联少先队员的红领巾而兴奋了不知道多少天。我的耳边又仿佛响起了《莫斯科-北京》那熟悉的声音,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只有人民和人民的交流才会是久远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