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腔唱词VS诗风词韵(5):“有窦娥在小房”与李清照《声声慢》

(2007-04-28 12:00:37)
标签:

秦腔

文化

诗词

随感

分类: 秦声乱弹

  《窦娥冤》是一代戏曲大师关汉卿先生的代表作,“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其戏剧情节确实是悲天恸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当之无愧。

 

  窦娥只是一个身世可怜的小女子,从小就没了母亲,而父亲也是一个借人账债的落拓书生。窦娥打小就寄人篱下作了童养媳,好在婆婆待她不错,嫁了个好丈夫,小日子过了不到两年却又守了寡。守寡就守寡吧,偏偏又遇到个“投毒杀人”的大冤枉,这才是“手不动红红自染”,最后也只能将一腔怨恚发泄在刑场上,发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的绝世呐喊。 

 

  《窦娥冤》的秦腔剧本,虽然将原作中的孛老和张驴儿父子改成了一对母子,在孛老和蔡婆婆关系的次要情节上有所削弱,但却突出了以窦娥为主线的主要情节。

 

  这里要闲侃的是当蔡婆婆出门向赛卢医讨债,已经寡居的窦娥在家里焦急等候的一段唱词

[苦音慢板]
有窦娥在小房焦急等候,一个人闷悠悠紧锁眉头。
我的父多年来音信无有,盼只盼还在世性命保留。
最伤心我的夫得病亡故,好夫妻恩爱情常记心头。
每日里总有个黄昏白昼,昼忘餐夜废寝几时罢休。
春花放蝴蝶飞断人肠肚,见明月挂妆楼珠泪双流。
从此后无心情再把花绣,缝一件又一件素衣白绸。
好婆婆她待我恩义深厚,守节操尽孝道苦练苦修。
猛抬头只见那日色过午,[代板]婆婆呀快回来免儿担忧。
 

  这段唱词,把一个命运多舛、愁眉深锁、身心憔悴,却又守节尽孝、牵肠挂肚的小女子的形象展露无遗。在首两句“焦急等候、紧锁眉头”引起话题之后,次四句紧凑地叙述了“父无音信、夫身病故”的基本事实,并且夹带着“盼之盼”的期望和“常记心头”的缅怀。接下来四句又描述了整日里“冷冷清清、断人肠肚”的愁肠和“珠泪双流”的凄苦,继而话锋一转,又表明了自己愿意“守节操尽孝道苦练苦修”的坚贞之心。整个一段如行云流水,毫无做作,毫无拖拉,是戏词中的精品。

 

  “每日里总有个黄昏白昼,昼忘餐夜废寝几时罢休”,“雁过也,正伤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窦娥独守空房的情景,不由使人想起南宋才女李清照的词句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虽然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但却逢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的战乱年代。辗转南下后却遭逢丈夫病逝,异地漂泊之苦,晚景凄凉,积聚成浓重的哀愁。在这首《声声慢》中,词人以铺叙之笔,依次写出气候多变、晚来风急、北雁南飞、黄花残碎、梧桐细雨、独守寒窗,将一腔愁绪逐步推向高潮,词中连用十四个叠字、后又四叠字,情绝景婉,含蓄地表达出愁苦难熬的内心活动,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不愧为婉约绝唱!

 

  虽然秦腔剧种以“慷慨高吭、音词宏远”为基本特征,但“阴阳相生,互为其根”,豪放与婉约相辅相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窦娥的这段唱词,配上苦音慢板转苦音二六的音乐旋律,在保持秦腔人“执拗”的同时,其温婉绝不下于吴越软语、江南丝竹,你能说秦腔人只会声嘶力竭的狂吼吗?

 

  也许如果,研究一下这“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的关汉卿先生的事迹,对照一下先生相应这一段的戏词原作,会更能深入体会这种柔肠一寸愁千缕、“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心绪,从中也能体会到秦腔唱词和关汉卿先生的传承关系。

【点绛唇】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
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混江龙】
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
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
催人泪的是锦烂熳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圞月色挂妆楼。
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云)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唱)
【油葫芦】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
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
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
撇的俺婆妇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
【天下乐】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奉劝当今某些“文化人”,对于老祖宗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要自以为是的加以鞭鞑,标新立异,大杀大砍。不要阉割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否则便会成为千古罪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