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由大众对鲁泰的偏见说起---------聊产业转移
(2013-09-21 15:43:20)
标签:
转载 |
分类: 他人股票理论 |
高毛利率意味着它有同行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如贵州茅台
这几年网络上到处充斥着人们对鲁泰的偏见,这种偏见主要表现为:所谓的价值投资者们一致地以巴菲特投资博克夏纺织厂失败为由,说鲁泰是垃圾,纺织股是垃圾,鲁泰将像当年的博克夏那样面临产业转移,因此,因此鲁泰是垃圾。
如果投资就是跟着巴菲特东施效颦,舔舔大师屁股,那投资实在太简单了。我们说大师的行为可以学,但既然学就要学其核心价值,而非邯郸学步。
我们从产业转移说起吧。一个产业为什么会转移?我们说核心原因其实就是利润率低,低到了本国厂商已经都没必要做下去了,所以才自然而然地转移。那么是何缘故导致了利润率太低呢?一是本国该产业的厂商生产出来的东西相比国外同行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也就是丧失了定价权;二是本国经济地位上升,工人成本越来越高。两大因素形成合力,将利润率直接挤向0,最终逼着这个产业转移到更落后的国家去。
现在我们来看,巴菲特接手博克夏的时侯是什么情况呢?那时它生产的产品,弱国也有能力生产了,还卖得更便宜,因此其迅速失去了定价权,其次美国人的薪水很高。这就完全具备了我刚刚提到的两大因素,因此博克夏倒掉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永远要记住,定价权是最核心的因素。一个产业的转移,必然是由其定价权的全面衰落开始的。
回过头来看鲁泰。鲁泰30%的毛利率水平,绝对是定价权的集中体现。光这一个数字,就能告诉我们至少两条信息:1、产品品质壁垒强大,弱国的纺织厂再牛逼也做不出鲁泰这么好的面料来(至少在10年8年内),所以这个生意他们想抢也抢不走;2、行业集中度提高,对下游的议价能力比以前更强了。这些优势全部体现到30%这一个小小的数字上了,这就是定价权的体现。有定价权的东西,不可能这么快就被人家抢了生意。
我们常常说纺织是个低级行业,巴菲特也败了,中国纺织业要产业转移等等,其实都是没有抓住产业变迁的核心--------定价权,刻舟求剑罢了。我们再次重申一遍,产业转移只会发生在利润率很低很低,本国企业已经几乎没有了定价权的行业身上。中国纺织业确实有很多利润率很低的、没有定价权的公司,没错,他们倒是真的死期将至了,生意要被东南亚抢了,唯独高端面料行业不会,因为它仍然有很强的定价权。因此鲁泰至少还有十年八年的好日子过。
接下来谈谈下游品牌厂商。其实这个世上最好的生意莫过于拥有强大品牌的下游生意。真正利润率长期都很丰厚的公司,大多都是手握强大品牌的下游公司。纵观这些公司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中的佼佼者是真正的长青树。原因在于利润率高意味着定价权强,对下游的成本转嫁能力强,且强大的品牌资产永远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他不怕成本上升,如果成本上升,那就去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弱国去就行,反正利润率高,他财大气粗,且品牌资产永远抓在自己手上。
因此我们看到,美国的纺织公司以前牛,用工成本一高、产业一转移就通通消失了;而美国拥有强大品牌及定价权的消费品公司以前牛,用工成本高了就甩到国外去,现在牛,将来还会牛。这就是长青树的秘密。未来的中国,鲁泰总有一天会消失,但那时的消费品巨头却很可能基业常青,将触角伸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
拥有强大品牌和定价权的消费品公司,在面临用工成本攀升时,必然要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弱国,但中国的消费品公司有些特殊。部分公司没法这么干,比如白酒行业和中药行业。真正能这么干的,只有能在任何地方取材任何地方生产的公司才行,比如双汇,比如洽洽,比如贝因美。因此从超长期的角度看,在消费品行业我更看好后一类。我刚刚说了,由于这种生意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很难以较低的账面净资产溢价来买到。所以当我们看到洽洽和贝因美两倍多PB的价格机会出现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如果投资就是跟着巴菲特东施效颦,舔舔大师屁股,那投资实在太简单了。我们说大师的行为可以学,但既然学就要学其核心价值,而非邯郸学步。
我们从产业转移说起吧。一个产业为什么会转移?我们说核心原因其实就是利润率低,低到了本国厂商已经都没必要做下去了,所以才自然而然地转移。那么是何缘故导致了利润率太低呢?一是本国该产业的厂商生产出来的东西相比国外同行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也就是丧失了定价权;二是本国经济地位上升,工人成本越来越高。两大因素形成合力,将利润率直接挤向0,最终逼着这个产业转移到更落后的国家去。
现在我们来看,巴菲特接手博克夏的时侯是什么情况呢?那时它生产的产品,弱国也有能力生产了,还卖得更便宜,因此其迅速失去了定价权,其次美国人的薪水很高。这就完全具备了我刚刚提到的两大因素,因此博克夏倒掉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永远要记住,定价权是最核心的因素。一个产业的转移,必然是由其定价权的全面衰落开始的。
回过头来看鲁泰。鲁泰30%的毛利率水平,绝对是定价权的集中体现。光这一个数字,就能告诉我们至少两条信息:1、产品品质壁垒强大,弱国的纺织厂再牛逼也做不出鲁泰这么好的面料来(至少在10年8年内),所以这个生意他们想抢也抢不走;2、行业集中度提高,对下游的议价能力比以前更强了。这些优势全部体现到30%这一个小小的数字上了,这就是定价权的体现。有定价权的东西,不可能这么快就被人家抢了生意。
我们常常说纺织是个低级行业,巴菲特也败了,中国纺织业要产业转移等等,其实都是没有抓住产业变迁的核心--------定价权,刻舟求剑罢了。我们再次重申一遍,产业转移只会发生在利润率很低很低,本国企业已经几乎没有了定价权的行业身上。中国纺织业确实有很多利润率很低的、没有定价权的公司,没错,他们倒是真的死期将至了,生意要被东南亚抢了,唯独高端面料行业不会,因为它仍然有很强的定价权。因此鲁泰至少还有十年八年的好日子过。
接下来谈谈下游品牌厂商。其实这个世上最好的生意莫过于拥有强大品牌的下游生意。真正利润率长期都很丰厚的公司,大多都是手握强大品牌的下游公司。纵观这些公司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中的佼佼者是真正的长青树。原因在于利润率高意味着定价权强,对下游的成本转嫁能力强,且强大的品牌资产永远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他不怕成本上升,如果成本上升,那就去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弱国去就行,反正利润率高,他财大气粗,且品牌资产永远抓在自己手上。
因此我们看到,美国的纺织公司以前牛,用工成本一高、产业一转移就通通消失了;而美国拥有强大品牌及定价权的消费品公司以前牛,用工成本高了就甩到国外去,现在牛,将来还会牛。这就是长青树的秘密。未来的中国,鲁泰总有一天会消失,但那时的消费品巨头却很可能基业常青,将触角伸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
拥有强大品牌和定价权的消费品公司,在面临用工成本攀升时,必然要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弱国,但中国的消费品公司有些特殊。部分公司没法这么干,比如白酒行业和中药行业。真正能这么干的,只有能在任何地方取材任何地方生产的公司才行,比如双汇,比如洽洽,比如贝因美。因此从超长期的角度看,在消费品行业我更看好后一类。我刚刚说了,由于这种生意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很难以较低的账面净资产溢价来买到。所以当我们看到洽洽和贝因美两倍多PB的价格机会出现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前一篇:[转载]论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
后一篇:白酒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