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银行人谈银行及银行股投资

(2012-06-18 23:09:27)
标签:

转载

分类: 个股金融
    银行确实是个比较令人纠结的行业,去年还在被骂是暴利行业,今年却又被担心会马上破产,在这之中,我们作为银行人有诸多的无奈,现在这个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及信任,被骂不需要理由,或者说什么都可以是被骂的理由,就像银行股破净一样。作为一名银行人,希望通过更多的交流,能够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个行业,给银行人多一点理解,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对银行股的投资。

 

1、  关于不良贷款:

首先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业整体长期保持高利润低不良本身就不符合经济规律,一定程度的不良贷款是合理的。个人看法,不良贷款大规模爆发的时间点还没到,一般来说贷款逾期需要3-6个月才会进不良,从目前经济环境来看,下行压力仍然不小,那么不良贷款的增长还要继续观察,也许从下半年到明年初,是个比较重要的窗口。

有一些企业不良贷款是正常的,比如说出口行业、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因为行业不景气出现一些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但也有不太正常的,比如一些企业主业不是搞房地产的,前几年盲目多元化去搞房地产开发,而这种企业往往又和民间借贷挂钩,然后突然资金量就断了,比如前段时间的浙江杰邦,就是这类。去年我们内部讨论的时候就说过这个观点,泡沫是滋生危机的源泉,那时候国内市场主要就两个泡沫:房地产、民间借贷,有些企业禁不住暴利的诱惑去搞这两个,而这些企业往往又是最能承受高利率贷款的,你想人家高利贷都能接受了,所以对银行来说很有吸引力,但是一点出事,银行就麻烦了。

另外还有一个担保方式的问题,现在银行内部都在关注保证担保类的贷款,这种方式最怕系统性风险,连锁反应非常厉害,往往是一个企业出问题了,保证人也被连累,或者是保证人出问题了,被保证人就失去了担保,银行也要来追债,就会很糟糕。

如果是有抵押物的,国内大部分抵押物还是房地产,不良贷款是有机会追回来的,不会对银行造成太大的实质性损失,所以不能简单把不良贷款直接作为利润损失,各大银行抵押类的贷款占比一般都在40%以上。

 

2、  关于银行的风控能力

我个人坚持认为最好的风控是少做高风险的事情,不否认不同的银行在处理类似业务时的风险控制能力是有差异的,比如说以民生为代表的商圈模式、产业链模式,实践中是比较有效的,但这依然不是最核心的,而且其效果也是外部投资者无法精确的进行评估的。等到这个经济下行周期过去以后,用结果来评价或许是最客观。目前如果硬要说做信用贷款的比做保证贷款的风控强,做保证贷款的比做抵押贷款的风控强,我是不太认同的。至于简单的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方法,一般我看银行年报上的几个指标:1、收息率,包括中收转化部分,高风险高收益的常识大体上不会错;2、担保方式,一般来说抵押风险比保证要小;3、贷款的行业分布结构和贷款种类分布结构等。

 

3、  关于房地产风险

如果房价大幅下跌,也许房贷违约不是最大的问题,不像次贷危机,我们和美国不一样,中国老百姓的家庭资产负债表还算比较健康,除了炒房的,一般自住的不会去断供。真正的危险在于抵押贷款,由于银行大量的贷款都是房地产抵押的,房价下跌会导致抵押物不足值,企业会被要求提供额外担保或者提前还贷,而如果出现银行大规模处置抵押物,会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4、  关于利率市场化

按照经济学理论,价格管制并不能完全改变市场真实价格,只是扭曲了市场效率。过去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了,银行高息揽储行为屡禁不止,就是市场的扭曲形态。其实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比如到2011年末,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占到了大约存款规模的10%,一些发达地区是接近30%,也就是说已经有大量的银行负债,是以真实的市场价格表现出来的。

目前我们业内看到的利率市场化远远比存款上浮10%这样的政策要来的激烈得多,如果大家了解了会不会对银行股失去信心?呵呵。最近光大银行推出了类活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超过2.5%,甚至3%,在流动性上面几乎完全等同于活期,可以随时取现、刷卡消费,没有交易时间限制,这个利率的上浮是多少呢? 600%以上,活期的流动性和定期的利率。

关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究竟是扩大还是缩窄,这里面看的是银行和客户的议价能力的对比,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同样利率市场化,美国和日本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比如说行业竞争结构,我一直认为利率管制其实保护的是小银行,而不是四大行,一个寡头垄断的行业,定价权在谁那里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我在68日上午写博客,当时四大行加上交行邮储,第一时间上浮利率,但没有到顶,股份制还在观望,而地方性银行基本上一浮到顶,我就预测股份制银行会跟进一浮到顶,现在基本上应验了。

今年以来银行的利差下降,主要是经济环境引起的需求下降,而行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未来我们感觉还有非常多的新鲜事物值得我们去关注,特别是推动改革的政策导向。我相信管理层有自己的政策目标,这个目标不可能是要搞垮银行业,让银行业亏损或者破产,而是希望这个行业更加健康,更好的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我们自己在这个行业里,虽然也知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很多,但是能感觉到银行业越来越向着规范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有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5、  看好哪家银行

首先声明看好的概念,是对未来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还是股价?竞争优势我依然看好四大行,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规模的优势、成本优势、系统性客户的优势和网点网络优势无法撼动,以后可能还要加上一个信用优势。但是规模太大对投资者来说不是好消息,成长空间确实不大了,而且国有银行也有自身的劣势,最明显的就是要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成本,以及行政化管理和市场化竞争之间的矛盾。

股份制里面我没有什么新观点,招商、民生、兴业、浦发是我的主要关注目标,各有看点,从投资角度来说,招商不便宜,太受欢迎是招商的主要问题,市场普遍认为招商的零售业务在利率市场化时代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但我认为这种优势能否更多的体现在收益上还需要继续观察,这属于有预期但是没有兑现的利好,如果未来符合预期,也得不到超额收益,如果预期落空,招商也就是一家平庸的银行,那么目前的股价还要跌30%。但是招商依然是我持有最多的银行,主要原因是我本身做零售出身,对招商更容易理解,招商的零售业务是不易被复制的,假设这是一种优势,那么这种优势的持续性比较强;其次是招商的资金成本比较低,风控也还不错,做傻事的概率小一点;第三是我认为招商有比较好的企业文化。

民生银行是我在去年二季度推荐朋友买的,我自己没有买,我觉得民生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是近几年行业里杀出的一匹黑马,民生确实在体制机制上拥有同等规模股份制银行不具备的优势。大家说民生有狼性文化,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确实是,有激情。但是民生业务模式的持续性是不太确定的,小微也好,专业支行也好,事业部制也好,很多银行都在跟进和学习,目前民生的优势还不够稳固,而股价已经反映了民生的利好,并没有反应可能存在的风险或问题,接下去重点关注民生在经济下行周期的风控能力和议价能力。

兴业让我关注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兴业同样具备较低的资金成本和低风险偏好的特质,据了解的兴业的贷款准入要求可能比国有银行还严格;二是兴业银行庞大的同业业务规模,显得非常另类。但事实上我不太看得懂兴业的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未来的不确定性比较强,但是如果除去了同业业务的话,兴业就说不上什么特色了,关于兴业银行的情况,希望更了解兴业的博友多多指教。

浦发的看点主要是大家都知道的和中国移动和合作,也就是未来移动金融业务的空间,有传言说中国移动当初第一家找的是招商银行,不管是不是真的,逻辑上有一定道理,因为移动金融的主要对象是零售业务,而浦发却是一家地道的对公银行,这两年看下来移动的入股似乎没有带来太多的变化,也不奇怪,你不会为了方便给手机充值就去开个浦发的账户。如果未来移动金融得到普及,那么在这个领域,中国移动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浦发这几年也说要大力转型零售业务,要努力开设网点,也是为了能够在将来更好的发挥与移动的合作的优势。而浦发目前的股价没有反应出未来可能的利好,所以即便被证明是一家平庸的银行,也不会坏到哪里去了。

 

6、  未来银行业展望

作为从业者,我自身对银行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这是一个不断变化创新的,让人充满激情的行业。作为投资者,我也坚定看好这个行业的未来。不过要声明一下,我投资银行股两年时间,目前持有银行股的仓位只有30%,且略有盈利,态度上的乐观和操作上的谨慎并不矛盾,这个需要每位投资者结合自身的情况去选择。

 

(文中部分内容整理自本人6月18日雪球访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