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龟兔赛跑—长城、江淮比较

标签:
转载 |
乐水序:本文是江淮群中网友“轻安自在”所作,虽然有一定的偏向性,那就是基本说的都是江淮好的地方,但是说的江淮的优势也算客观,贴出来给大家参考!对了,上次文章中没有揭秘的四个字是“票据背书”,正好本文中对此有解释。
但是,亦不乏明星。长城汽车当之无愧。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2008年的5.1亿,2009年的10亿,2010年的27亿,乃至今年上半年的18.12亿,可谓一枝独秀。
相应的疑惑就是:长城真的这么好,其他汽车企业真的这么差?
下面,我主要通过江淮汽车(600418)与长城汽车进行比较。
一、
由于汽车企业大量使用承兑汇票,因此,现金流分析的过程中,遇到现金和承兑汇票的调整问题。销售回款无外乎采用现金或者汇票的方式,但是,未贴现或者兑现的汇票不在现金流量表里面反应,因此,当期的现金流量表一定会出现营业收入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得到的现金”的差额,以江淮为例,2011半年报中,营业收入为174亿,“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得到的现金”为88亿,有一半的钱(86亿)不见了,当然是因为沉淀在承兑汇票里面了,当然江淮2011年半年报中,应收票据为11.6亿,应收账款为7.6亿,两项相加是19.2亿,其他的钱(66.8亿)到哪里去了?营业收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得到的现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88+11.6+7.6-174=-66.8亿)。合理的解释是江淮通过销售获得了承兑汇票,然后又将承兑汇票背书转给了供货商,这样,原先应该变成现金的销售收入变成了汇票,而汇票又变成了对供货商的支付,在报表中,应该体现为应付票据。这一项,江淮上半年是49亿,那么差额就缩小到了17亿。
根据2010年的年报,长城汽车的相应数据是:应收票据77亿,应收账款3.3亿,营业收入230亿,“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得到的现金”为227亿,反而是营业收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得到的现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227+77+3.3-230=77.3亿)
长城汽车的王凤英今年9月2日有段采访:“以前,我们收到经销商各式各样(有十天的,有一个月的,有三个月的,不同时间的承兑,给经销商的返点也会不同)的承兑汇票后就转让背书给我们的供应商,这样操作后,长城汽车的负债率就很低。但后来,我们算了一笔账,发现不能那样操作,而是进行了“银行理财”。我们收到经销商承兑汇票后就存入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无形中就增加了一大部分的资金,但因为我们提倡零库存,收到经销商的承兑汇票后,因不能马上就出货,这部分的承兑就变成了负债,而给供应商的钱也是在每个月固定的时间进行结算,但在还没结算之前,这部分的资金也变成对供应商的负债,这样长城汽车的负债率就成了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一下子上升了两倍,但其实我们不但没有多增负债,通过银行的理财,我们还额外收入了很多资金。”所以,长城的应收票据就很多,应付账款也比较多(59亿),江淮的比较少(应付账款),因为江淮采用了长城“以前”的模式。
长城和江淮都占用了上下游大量的资金,因而在财务费用上,都是负的(2010年,江淮的财务费用是-2890万,长城是-782万,两家的营业收入相仿)。长城的理财模式是不是更好?江淮是不是该向长城学习学习? 江淮也有大量的资金委托银行理财,而且去年四季度还有直接的股票投资,盈利后退出了(幸亏!)江淮2010年投资收益是3400万,上半年是4000万。长城2010年的投资收益是5600万。
当然,这种比较牵涉到了流量和存量,所以,只是大致的估算。
我们如果把时间轴拉长,拉长的时间,应该可以减少承兑汇票的影响,因为承兑汇票一直是在周转中的,数量变化也不会过于突兀。我们把这个时间确定为2008年到2010年三年,依据是三年的年报。
根据计算,结果如下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淮汽车这三年,营业利润只有16亿,但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总额为54亿,多出来了38亿;江铃汽车其次,这个差额为20亿左右;福田是16亿,长城9亿,一汽轿车2亿。
江淮虽然利润表中不挣钱,但是经营得到的现金流净额可是不少。当然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江淮在隐藏利润。
现金流和营业利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折旧、摊销和计提上面。这三年时间,江淮折旧、摊销和计提掉了38亿,每年12亿多;而长城汽车这三年仅提了9.6亿,每年3.2亿。当然长城汽车前两年的资产规模比较小,三年固定资产分别是27.6亿、41.8亿和53.6亿,江淮相应地是47、53、57亿,不过随着长城汽车天津基地的投产,大量在建工程要转固,未来长城汽车的折旧不可谓不大。江淮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压力较小。
从财务角度看,江淮的资产更加健康,而且,在三年时间内,背掉了38亿,确实让人佩服,但是对股东而言,短期是要受打击的。
二、净资产的问题
如果比较一下汽车板块的公司,会发现江淮的净资产几乎最低,
证券代码 |
证券简称 |
净资产 |
营业收入 |
营业收入/净资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淮的净资产仅为55亿,长城汽车是104亿,比亚迪是215亿,江淮仅为长城的1/2,比亚迪的1/4,但是,江淮的营业收入大于长城,是比亚迪的60%(比亚迪有电子销售收入),所以从营业收入除以净资产的比率看,江淮的效率最高。
而且,江淮的资产涵盖了轻卡、重卡、瑞风、轿车(和悦、同悦和悦悦)、瑞鹰、星锐、底盘等等,谱系齐全。用这么点净资产,运作这么大的家庭,效率够高了。
江淮净资产低的原因何在?其一,是上市早;其二,是再融资少,其三,是利润少(利润少,依赖受盈利能力的影响,另方面折旧计提政策也是影响因素)。可以说江淮比较傻,也可以说这样的企业更不像资本市场上的企业。(利润少的原因,账务处理有很大的关系,江淮的保守财务政策使得利润较少、纳税较少、股东得到的较少)
所以,江淮这样的企业,应该是被并购的最好对象。现金流强,没有负债,资产质量高,而且股权结构中,江淮集团占34.76%,第二大股东,目前实质上是广发,三家基金持有5%不到的股份。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江淮的市值约100亿,那么与其花50亿去搞一个新的项目,不如收购江淮。收购完成后,即使卖掉一个瑞风,差不多就有100亿了,按照瑞风2010年6.5万辆的销量,每辆10万元,销售额65亿,毛利率30%(根据资料,08-10年瑞风的毛利率分别高达21%、35%和38.8%),则毛利19.5亿,假设净利10亿,按照10倍PE定价,则为100亿。其他资产,都是白得的了。
你有没有兴趣和实力?
三、
我看了汽车行业2007年到2011上半年的存货周转率比较,江淮一直名列前茅,说明存货控制能力很强。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很好。2011年中期,江淮的存货降到了13亿,仅仅相当于15天不到的销售额。即使看过去的历史,江淮的存货水平在同行中,也是傲人的。
下表所列是2011年中报比较的存货周转率排名(根据wind的板块定义和数据),江淮名列第二,超过了江铃、吉利等,长城没有看到上半年的数据,但是根据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一季度的数据是8.86(2010年全年是9.86)。由于是半年的数据,所以下表中的存货周转数据是(半年次),因此,江淮的周转率换算到全年是18.36次。
2010年的的存货周转率排名,江淮名列第8。
2009年的存货周转率排名,江淮第5。
库存控制的这么好的企业,竟然不怎么赚钱。真是没有道理。从绝对数字看,江淮这两年存货的水平也就保持在10亿到20亿左右,相对于300亿的销售,确实很少了。
应收账款的水平,江淮也是很低,相比较而言,长城还更加出色一些,不过,两家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都是优中之优。
四、
管理水平的另一项考量是三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下表是2010年底的数据, 江淮最低,是6.87%,长城其次,8.42%,而一直认为管理优秀的江铃,三项费用高达10.33%。
三项费用占比(%) |
||
|
|
|
|
|
|
|
|
|
|
|
|
长城汽车披露的三项费用比例历年(2006年到2010年)是:10.53%、10.01%、11.54%、10.21%、8.42%,2011年一季度是7.30%。
江淮汽车披露的三项费用比例历年(2006年到2010年)是:8.22%、8.79%、9.09%、8.89%、8.26%,2011年一季度是7.00%。
江淮的费用控制能力优于长城。
五、
江淮的盈利能力弱于长城,这一点无论从毛利还是净利都可以看出,具体数字我就不列举了。但是,利润指标能不能说明一切?账面利润的背后是什么?
综上,江淮是一家资产质量优异、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的企业。未来的资本开支、折旧、摊销、计提方面的压力不大,只要将国内乘用车市场经营得当,配合飞速增长的出口,其未来的利润潜力相当的大。
江淮和长城汽车、比亚迪、吉利的竞争,类似于龟兔赛跑。比亚迪跑得快,摔倒了;吉利跑得快,但是拉上了沃尔沃,两人三足的模式不知道还能不能跑好;长城现在是看似最强健的快跑者,优势能够保持多久,取决于长城未来会不会犯错误,尤其是天津基地和保定基地的飞速扩张计划会不会如愿。跟他们相比,江淮是个慢跑者,但是,很健康。在中国是汽车市场中,要成为百年老店,单靠快,是不行的,耐久力是最终的决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