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银行股的增长悖论

(2011-08-14 10:59:49)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人股票理论
我赞同银行配股融资,银行拿去的钱会生更多的钱。
该文的精华是:利润增长的快慢并不能作为评价一家银行好坏的主要内容,实际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评估,远较单纯的利润增长指标更为重要









[转载]银行股的增长悖论   银行利润的增长需要通过不断的股权融资来支持,而股权融资扩大了股本,又使增长的利润被不断摊薄,反映在财务数据上,则是净利润快速增长,而每股收益却因新增股本的摊薄作用而增长缓慢,即实际股东回报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股票市场的投资情绪永远在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中来回摆动,这种情绪的反差在银行股中同样十分强烈。

 

利润指标不应是银行评估的主要内容

 

持续快速增长的利润无疑是上市银行获得高度看好的重要理由之一。以银行股上市后的业绩表现看,上市银行确实保持了高达30%50%的利润增长,远远超过上市公司整体利润的增长。对银行而言,如何获得利润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只要存贷款之间有着足够的利差,银行就能通过存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使利润持续增长。

 

特别与国外银行业是一个完全放开的充分竞争市场不同的是,国内银行业更是一个非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实行严格的准入控制,银行业的同业竞争远不如其他行业那般激烈。目前,除了包袱沉重、机构庞大、效率低下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不过10家左右。这使每一家银行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蓬勃发展,投资意愿旺盛,资金需求强烈,存贷款持续增长的市场环境中都能获得自己足够的利润增长空间。

 

事实上,利润的快速增长并不只是上市银行的专利,至少在大量的坏账出现之前,几乎每家银行都保持或曾经保持着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和利润的快速增长,即使庞大臃肿如工商银行,其去年的年报也实现了利润的快速增长。但问题在于,这种利润的快速增长往往最终因大量坏账的突然出现而戛然终止。

 

同其他行业不同,银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利润增长的快慢并不能作为评价一家银行好坏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对银行实际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评估,远较单纯的利润增长指标更为重要。

 

看一个银行未来是否有投资价值,它的拨备比率非常关键,拨备率高的公司未来股东的回报率就会较高,如果银行处于转型时期,拨备率不会太高。待转型完成后,其拨备率才能上升,每年就不需要再提很大部分的拨备了,当期的营业利润就可以大部分体现为净利润。由于上市融得巨额资金,获得充足资本支持的上市银行着力于改革,不断压缩网点机构的同时,通过大量设立异地营业网点,将经营范围迅速扩张到全国,推动了以存贷款为主的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从而带来了利润的快速增长。但在上市银行快速增长的利润后面,上市银行实际盈利能力的不断下降被掩盖了。

 

有关数据显示,在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上市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却在持续下降,其业绩的增长仍然主要来自于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不是自身盈利能力的真正提高。

 

股本扩张摊薄利润增长

 

因为实际资产盈利能力的下降,上市银行难以在现有的资产规模上实现利润的增长,要想维持利润的快速增长,只能继续通过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来实现。但因为受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严格限制,资产规模的扩张又受到自身资本不足的限制,仅靠自身利润的积累,难以支持资产快速扩张的需求,只能通过不断的股权融资,充实资本金,来满足资产扩张的需要。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银行股的增长悖论:利润的增长需要通过不断的股权融资来支持,而股权融资扩大了股本,又使增长的利润被不断摊薄,反映在财务数据上,则是净利润快速增长,而每股收益却因新增股本的摊薄作用而增长缓慢,即实际股东回报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利润的快速增长增加了银行的总体价值,能够保持利润增长的银行当然是一家好银行,但这只是对该家银行的评价,并不等于对该家银行股票的评价。虽然有着快速增长的利润总额,但利润的快速增长被相伴随的快速扩张股本所稀释,而被摊薄、增长缓慢的每股利润并不能有效提升股票的投资价值。

 

注:此处每股收益的增长已经将送股、转增等不涉及资本金增减的股本扩张因素对每股收益的摊薄予以扣除。

 

假设一家银行现每股收益0.4元,以20%的比例进行股权融资(增发、配股或发行可转债),发行价格与目前市价相同,为12元,发行市盈率为30倍,融资2.4亿元。发行后,以12%的巴赛尔协议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每一股新发行股票带来的新增资本可支持100元加权风险资产,按加权风险资产占总资产50%的权重,每一股新增资本可支持新扩张资产200元,以上市银行0.4%左右的平均资产收益率,每一股新增资本可新增利润0.8元。

 

由于从股权融资充实资本金到支持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张并最终形成新的利润有一个过程,上述每一股新增资本所带来的0.8元新增利润将在12年的时间里逐步分摊体现,则当年能够体现的新增利润最多在0.6元,全面摊薄后,该银行每股收益由再融资前的0.4元上升到0.43元,每股收益增长不过7.5%,可见每股收益增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因此,在目前国内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要盈利来源,且存贷款利差减小的趋势已是必然,银行还难以依靠中间业务大幅提升资产盈利能力的时候,任何对银行业绩增长的过高期望都是不切实际的。 

 

规模扩张所致坏账风险尚未显现

 

从已经上市的银行看,不良资产比例呈现快速下降的良好趋势,其中一些银行还取得了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比例双下降的良好业绩,这是上市银行获得看好的另一个理由。

 

但是,大多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比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快速增长的新增贷款的稀释作用。由于上市银行在近两年都通过再融资获得了巨额新增资本,资产急速扩张,贷款规模快速增长,使原有的不良资产所占比例快速下降。

 

由于利润的快速增长,上市银行有能力对原有的不良资产进行大额核销,而新增贷款放出不久,坏账风险尚未到显现期,因此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都有明显下降。虽然对原有不良资产的核销确实提升了银行的资产质量,但如果就此认为上市银行的坏账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资产质量优异的结论尚为时过早。

 

而事实上,原有的不良资产并不是上市银行的主要风险,通过上市后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利润的增长,上市银行完全有能力逐步消化原有的不良资产。上市银行的更大风险在于能否在上市后的超速扩张中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资产的产生。对于银行而言,如果原本就没有良好的内部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突然的加速增长总是意味着风险的急剧加大。

 

即使一些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素质比较好,其上市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都很难得到好的评价。同国内其他银行一样,在前几年大规模扩张、快速增长的风光表象之下,一些银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坏账问题严重、资产质量不高的内伤。由于坏账因素的影响,一些银行的实际经营业绩并不如外界所看起来那样好。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