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高考考场往事石油学院文化 |
分类: 记忆深处 |
30年前的今天,就要年满18岁的我,在一种近乎新奇和不安的心情中,走进了高考的考场。没有专车接送、没有父母陪伴、没有特意的饮食、更没有限声限噪,一切就如同参加一次期末考试。骑上自行车到第一次去的一中考场;为了能把握时间,我生平第一次带上了手表,那手表是邻居大姑的,她在钟表店工作,那表在考场只走了一个多小时就休息了。这是会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正式考试,我们都知道,哪怕只考上一个中专,也能改变我们的命运,所以还是很紧张的。
这年的考试题目注重基础,所以,平时喜欢弄高深题目的尖子生多数发挥一般,而我这个不太聪明的人,平时只能多做些基础题目,没有想到正好让我如鱼得水,比如数学的证明勾股定理、物理的推导光学公式,我是很熟练的,而高手们在这样的题目面前纷纷跌倒。高考完了,也没有估分,直等到成绩下来,我以高中时期年级的个人最高排名上了录取线,虽然只高出20多分,但还是成了幸运一分子。
以我当全年级化学第一名而产生的对化学的喜爱,我选择了一所没有名气的石油学院的化工系。就这样,当录取通知到达时,我的命运就与石油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命运如同一道道的墙壁,你只能顺着走,而机会的选择当时是盲目的,对未来一无所知,但我知道,未来是光明的,毕竟,30年前能上大学的人,多数是同龄中的佼佼者。
现在看到参加高考的学生,考试几乎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之“保驾护航”了,羡慕的同时也有些不解,有那个必要么?难道他平时上课的时候、平时考试的时候,就没有周边的噪音了?就没有车辆通过了?就没有炎炎烈日了?社会越来越多的是在作秀,而可怜的孩子们还以为这是关爱,这种只能生长在温室的苗儿,如何经得起人生的风雨?
孩子考试,全家动员,有几个孩子填报志愿是自己完成的?每个家有高考学生的家长,在经历了一次孩子参加高考和录取之后,几乎就成了半个专家,这是社会进步?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独立?我考上大学,是我人生第一次出远门,但没有父母送我,我自己从家乡到遥远的东北,而我的同学也绝大多数如此,为什么我们能,现在的孩子就不能了?这是家长对孩子的爱?溺爱不是爱。
30年了,岁月走过了我人生很长的路,我知道那次参加高考,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那些经历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但我很庆幸,这路我没有让人刻意搀扶,是自己走过来的。再过30年,当我总结人生的时候,我会依然对高考做温暖的回忆,那些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们,你们会在30年后做怎样的回忆呢?抑或,我的想法过时了,只当是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