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向孩子学习》读后

(2012-11-21 23:09:33)
标签:

转载

[转载]《向孩子学习》读后 
 
这本书的阅读时间稍显久了些,其实有些时候也蛮困惑的。一个人只要活着,怎么可能解决掉所有的问题哪,是呀我们都是在问题中活着。我们都是在旧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出现中活着,积极地或者消极地流转和轮回。
 
快快地读,希图听到更多新鲜的,更加美好的的声音。生吞活剥似的,痛快和淋漓,之后我深深地喘息着,和现实的世界交换着不同的空气和节奏。慢慢地读,有时会读的好慢,似乎蜗牛背上背负着阿尔卑斯山,缓慢而沉重。于是,我们会说深重反而越发意味深长不是吗。
 
快些,好哪。还是读的慢些,更好。终于决定不再拿这样幼稚的问题,打扰自己。在阅读,在思索,在找寻,我们知道,这就是我们主动活着的状态,其实这和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终于决定相信自己,没有比内心的声音更值得珍藏的,没有比坚持和执一更值得完善,没有比远远的彼岸更令人憧憬和充满幸福感。
 
如果我们走起路来,磕磕绊绊,是否想过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总是低着头,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踩到自己的脚后跟,不是吗。我们的衣角,我们的脚跟,我们内心的恐惧,在牵绊着自己,不是吗。仿佛走过千障悬崖雷霆万钧声中的浮桥,我们自己恐吓着自己
 
抬起头来吧,仰望天空的湛蓝和高远,让我们的目光肆无忌惮地攀爬理想主义天空的绳梯。没有来由的喜欢绳梯这个词语,它让我们的视觉充满着真实感和悸动的喜悦,它延展着我们的触觉,我们的听觉,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翅膀和飞翔的苦痛和快乐。就把自己当作基督教教徒吧,勇敢地选择皈依天空的希望和圣洁。
 
遇到什么,就让我们面对什么。这是近日来常常对自己说的话。不再苦苦追问,不再苦苦纠结,这是什么,又为了什么。于是懂得了,其实日子往往就是突然豁然开朗的,只要我们真实,只要我们远离掩饰和敷衍,只要我们安静,只要我们沉着,只要我们坚定,只要我们欢喜,只要我们清淡,只要我们沉默。
 
就像眼前的这本书,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主编的《向孩子学习》。它冲击碰撞着我旧日的思维和意识,本能的我会护卫过去的记忆和观念,求索的我又渴望抛弃满布尘埃的思想和经验。冲击,碰撞,升腾,释放的过程,一一经验和体味。
 
它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勇于放弃自我和过去,把自己倒空。比如就像我们时常自以为的我们,怎样,怎样的了解学生,我们怎样,怎样的熟悉课堂和教学。其实很多时候,那完全是我们的自以为是。两年的时间,三年的时间,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了解一个人的心灵变化其实很难。
 
近日时常扪心自问,我真的如自己想象中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灵吗,了解他们的心情变换原因和方向吗。此刻我终于懂得了,其实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和记录的时刻,实例,需要我们付出的热情和珍爱还有很多很多。永远都不要说,已经够了。其实正确的认识更应该是:我们对教育和学生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远远不够。
 
我的热情投入还远远不够,如果你热爱生活,热爱一份工作,热爱一段日子,热爱学生,你怎么会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怎么会不充满激情,怎么会
板着面孔,难得一见灿烂的笑容。就像这阴沉沉的天气,入秋以来终于凉爽了,却又难得放晴。有爱,就有激情。有爱,就有智慧。有爱,就有神采,有爱,就有灵动。
 
太阳出来了,它把万丈光芒照耀在世间的每个物体上面,没有偏倚,没有求索,没有焦灼,没有匆忙。这就是爱了,这就是太阳简单,从容,宽和的爱,温暖而给人信心和勇气。明天它还会在,明天的明天它也在,只要我们需要,即便曾经被忽略,它也不会计较的,它永远都会在。这就是爱了。孙云晓的《向孩子学习》告诉我,爱是一种感觉,其实它更是一种行动。
 
不要再对教育横挑骨头,竖挑眼了。因为我们熟悉,因为我们身在庐山,因为我们这样的路走得久了,难免疲倦。我们就有资格抱怨和指责,我们就有权利懈怠和麻木吗。让我们单纯地做一件事,忘记了自己的付出和获得。会成熟的,当我们用心哺育一粒种子,当我们顺应种子成长的要求和力量,其实教育原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只有行动,除了行动,还是行动在百倍的耐心中行动。
 
谨记孙老师的教诲:
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教育。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功和睿智的标志。
知识不是别的什么东西,知识就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力量和自由
以儿为镜。
 
从儿童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
常常对学生表示信任。
永不放弃,永不为自己找借口。
谁若小看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                 ——陶行之
 
 震耳欲聋之余,定当用之于实践。行动,再行动。梳理,再梳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