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林格老师的文字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被触动。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力量,一次又一次地有所行动。
普通人是需要精神导引的,宛如林格老师之于我的鼓动和激励。宛如教育和阅读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的抚摸和激励,这绝非立杆见影的物质收益。我想或许被吸引者,被触动者会有着自知的理由。
或许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诲,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罢了。”克氏的话语指出了一条路,那就是认识你自己。
于是我们说,或许透过林格老师缜密,博学,关怀,挚爱,睿智的文字,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和自己的影子。
走近一位智者,感受生命和思维的愉悦和律动。人说,追逐快乐是做人的本能。我想自己也未能免俗。追逐快乐,追逐内心的声音,追逐林格老师的指引,开始了就不再中途离开。
内容有些松散,因为类似于笔记的形式吧。林格老师博客中每页的内容我会作为一个系列,从中选择心领神会的语句,以备继续体悟理解和深化。并且对部分文字会进行全文转载,希望林格老师能够理解和同意。
——姜老师读林格
教育是一种状态,不取决于你教什么,而是你自己的境界到了一种程度后,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精神力量,得“意”忘“形”,一种人格力量的流露和渗透,足以使学生自觉地觉悟和提升。
走出校门的合格大学生,我认为至少要具备“高、长、宽”三维素质空间:
一是“高”,即人的品质。
具体而言是自信心和责任感的打造,而不是所谓的“道德素养”。
这也是为师者必须协助完成的教育的首要发展任务。
自信心是人格的核心。
而责任感,特别是对自己的、对父母的、对朋友的责任感是人格的保证。
通过赏识和激励打造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抓住学生犯错误的时机强化责任感的培养,是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两条通路。
也就是说,合格的大学毕业生首先应当是人格健全的,其核心是自信心,其保障是责任感,否则一定是走不远并且不会有大的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是“长”,即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
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大学学习的内容很容易忘掉,知识是不值钱的。但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决定了走向社会以后,能否适应新的学习、工作任务和形势。
具体而言,就是掌握信息处理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及如何不断形成自己的觉悟,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真正的学习,并非学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法无定法,但无处不法。
三是“宽”,即学会共处和合作。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合作的世界。一个人的能耐再大,也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
这并非功利要求,而是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养,不尊重多元化(真正的尊重!),不欣赏别人,不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在未来社会难以生存,何谈发展?
反观我们九十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如果这“三维素质”的严重缺失,只能被单位抛弃,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也许每个月只值400元,这是显而易见的。
第十名现象”之谜:用10分力气得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8分收获的差别。
《夏令营中的较量>,作者孙云晓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史上不可忘记的人物。他后来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在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均有广泛的影响,被誉为“箴言式的中国教育家”。
做父母的要少一只手,让孩子自己去争取想要的东西。
关于“负教育”提法的思索。这是谁的罪过?
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著:
《放下。爱》
我不信任何宗教,但我景仰任何宗教的领悟境界。
素黑的领悟自然也是超乎宗教的,甚至也是超乎所谓心理学的。我一直很欣赏素黑的这句话:世上没有不能失去的,除了内心的自由。
《正见:佛陀的证悟》
我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与偏见纠缠的一生,不管是哪一种宗教,其核心任务,就是“正见”,不一定从宗教的角度看问题,但可以借鉴宗教的方法,有时能豁然。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
《窗边的小豆豆》
《小时侯》
《克里希那穆提传》
克氏是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教诲,他坚强无畏,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一直启发人们自我觉察和探索,以及放下自我、宗教与民族的局限与制约,通过个人的意识转化,以获得单纯而开放的心灵。他的智慧和洞见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权威,他解散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宣布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
克氏自己认为,他虽演讲无数,书也出版了不少,但他的教诲不是这些书,他说:“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诲,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罢了。”克氏的话语指出了一条路,那就是认识你自己。
有很久以前,某位学子不远千里四处访师求学,为的是能学到真才实学,可是让他感到苦恼的是,他学到的知识越多,却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并请求高僧想一个办法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高僧听完了他所诉说的苦恼后,静静地想了一会,然后慢慢地问道:“你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识还是为了求智慧?”那位学子听了大为惊诧,不解地问道:“求知识和求智慧有什么不同吗?”
那位高僧听了笑道:“这两者当然有不同。求知识是求诸于外,当你对外界了解得越广、越深,你所遇到的问题也就会越多越难,这样你自然会感受到学到的越多就越无知和浅薄;而求智慧则不然,求智慧是求诸于内,当你对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得越多越深时,你的心智就越圆融无缺,你就会感到一股来自于内在的智性和力量,也就不会有这么多.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经说过:“:“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维的。要想压倒人,世界万物并不需要武装起来,一缕气,一滴水,都能致人于死地。但是,即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世界万物要高出一筹。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也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方面胜过了自己,而世界万物则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