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椴《杯雪》(典藏版·上下卷)

(2011-07-08 16:45:24)
标签:

第7印象

书籍设计

装帧

典藏版

小椴

杯雪

上/下卷

借红灯

秣陵冬

文化

分类: 2011设计

http://s8/middle/4a385a78ga1f9987e4fd7&690

《杯雪》(典藏版·上下卷)

全国发售日:2011年7月

作者:小椴

定价:65.00元 | 开本:16开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建议上架:经典·文学

选题策划:天马创意

责任编辑:熊嵩

特约编辑:贺涛 张鸿歌

封面设计:第7印象·余一梅

 

编辑推荐:

一骑孤驼,一只木杯,一柄弧剑,一捧初雪

我们在这个椴氏江湖里举杯

回味延续十年的感动

 

相较于男女爱情,男人之间的情谊往往更值得揣摩。

轻盈处若向东之溪,一可见底又捉摸不透;

浓郁时若巍峨之巅,历经万世仍不移不灭。

逆世来袭 重在心念不腐不屈

十年倾才绝艳 小椴扛鼎之作

 

作者简介:

小椴,大陆新武侠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金古黄梁温下的椴”。2001年以一部《杯雪》在《今古传奇·武侠版》上开创大陆新武侠之新局面,其后陆续推出《长安古意》、《洛阳女儿行》、《开唐》等作品,备受读者追捧。

武侠宗师温瑞安高度评价曰:“小椴是一位真正的宗师,他随手拈来的文笔,早已融会贯通了各家各派,相互契同通情,所以,小椴可以自立为‘椴派’。”

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oduan

微博:http://t.sina.com.cn/wangwangjuanhou

 

内容简介:

《杯雪》为大陆新武侠宗师小椴的长篇武侠小说,也是小椴的第一部武侠作品及其代表作。曾在《今古传奇·武侠版》连载,拥有大量读者。全书讲述了宋代的乱世之中,一段段交织侠义与友情的故事,并对历史、家国、情义都有了深入的探讨,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悲欢离合尽在笔下,代表了新武侠的极高水平。

本书收录了《杯雪》的全五部及外传一篇,包括《夜雨打金荷》、《停云》、《宗室双岐》、《传杯》、《秣陵冬》和《外传·借红灯》。 

 

《杯雪》讲叙了一个发生在南宋高宗年间的故事。全书以优美而颇有古意的语言,讲述了宋代的乱世之中,一段段交织侠义与友情的故事,并对历史、家国、情义都有深入的探讨,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悲欢离合尽在笔下。 

自宋室南渡,宋称臣于金,金人占据北方半壁江山,骄奢横蛮。镇江名士沈放心怀国事,因题一曲反词获罪,被秦桧派遣缇骑捉拿。沈放与妻三娘子逃亡江湖;

塞外来的少年奇侠骆寒骑着一头骆驼,一把弧剑,走进了江南的烟花阵阵中,他杀金朝使节、宋室高官,被缇骑一路追杀;

江淮抗金义军的首领易敛,是个面色白皙的少年。与骆寒的相识,始于那一只陈年的木杯;

那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叫做萧如,金陵望族,江湖上久负盛名。

这是一群南宋年间抗金义士的英雄群像,但本书已远超于金庸时代的政治格局,小椴用高超的古诗词功底,描绘出江南烟雨里的一群率性之侠。

 

序言:

天涯初雪

 

  细数流年,不知不觉,认识椴居然已经有接近十载。

  回顾起来,第一次知道了“小椴”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这一篇《杯雪》——那时候,我还在大学里念书,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菜鸟,给同样是刚刚创刊的《今古传奇·武侠版》写稿子。而杂志上第一个主打的长篇连载,便是被改名成《乱世英雄传》的《杯雪》。

  当时被那个被篡改的名字囧到了,对这篇文不抱有任何期待。然而,偶然翻开卷首,一首词映入眼帘,令我只看了几行,便倒吸了一口气。

  “杯是只普通的陈年木杯,带着些细微的木纹与光泽,象是人世间那些小小的痴迷与眷恋,不忍释手的、却又如此可怜的快乐与留连;雪还是多年前那场天涯初雪。——握杯的指是寂寞的,而多年前的雪意似乎有一种穿透岁月的寒凉,能把一切冻结成深致久远,象这只不动的握杯的手、还有——友情。

  “江湖中,还有谁记得这段杯雪之交?喝下这第一杯酒,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

  那是我第一次被他的文字惊艳,情不自禁地看了下去,直至夜深人静、第一卷结束还意犹未尽,掩卷赞叹良久。这个小说是如此的纯正、古雅、流畅,仿佛和金古温梁一脉相承,却又带着扑面而来的新鲜空气,不禁让自诩为从小就读遍了武侠小说的我为之吃惊。

  于是,就缠着当时的杂志责编横刀给我介绍了此文的作者。

  那,便是我和椴的初识。

  在2001年相识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写了许多年的职业作者,而我却还是一个在校念书的大学生,一个初次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新人。他的阅历、学养、入行时间都远远超出于我,自然而然,他就成了我的前辈。

  从《杯雪》开始,我又陆续拜读了他的《长安古意》、《洛阳女儿行》、《刺》等作品。小椴的文字清丽精简,结构巧妙,学养之丰厚、见识之广博都令人赞叹,更难得的是在武侠小说这个已经发展了多年、前人几乎已经穷尽了变化的类型创作上,他既然汲取了前面金古温梁诸位大师的精华,却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有古韵也有根基,令人耳目一新。

  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有着自己桀骜的风骨:雨夜里,那“共倾金荷家万里”的沉默惊艳少年;萧如最后嫣然一笑,舍身一击,“且看如姊这一刀!”的烈艳;余果老里,那“请从绝处读侠气”的慷慨豪迈的老人……种种,都给我留下了与以往所读之书截然不同的、深刻而隽永的记忆。

  看了那些作品,我就想,原来武侠还可以这么写啊。

  那之后,在写作这一条路上,我们结伴走了很多年。差不多十年了,很多最初的同行者都已经离开,许多当年一起写文的同伴都已不知下落,而我一直写了下来,从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慢慢成为一个可以独立行走、自己选择前行方向的人——而在这个途中,作为先行者的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告诉我怎样越过那些坎坷、回避哪些弯路,以及怎样培养属于自己的风格。

  人生有聚散,最近三年我们网上联系得渐渐少了。然而,每年都会和木剑客他们结伴,去小椴居住的那个深山里休假一次。每次看到他,都觉得陌生又熟悉,宛如网络上的第一次相见——几个人聚在一起闲聊半夜,不谈写作,只谈谈风花雪月,种的花草,养的鸡鸭,落地窗外湖水如镜,膝上白狗闲卧,林下萤火流光。

  那一刻,令人觉得心里的静谧和充盈。

  有时候会想,在这个独居深山、在夜里写作的人心里,该有一股多大的精神力量呢?要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够支持他可以自如地入世出世、可以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游走?他日后会有怎样的发展、怎样的蜕变,将来的武侠文学史上,又会怎样书写他的一切?

  写作之路,道长而歧,写了很多年后我们的风格已然迥异。然而那一点初心、那种对写作和倾诉的热切却是依旧一样的——希望十年后能各登彼岸,殊途同归。那时候,能让彼此的作品,来印证彼此这些年来走过的路。

  这是椴的江湖,我们曾经来此见证。

  ——沧月

 

内容试读:

第一部·夜雨打金荷

第二部·停云

第三部·宗室双岐

第四部·传杯

第五部·秣陵冬

外传·借红灯

 

题记

 

极浦一别后,江湖怅望多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

揽风如挽袂,执手似初呵

人间但存想,天地永婆娑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这一年对于家住江浙闽赣的老百姓来说,还是相对平静的一年。南渡初年的战乱在记忆里已渐渐沉埋下去,恼人的只剩下田租国赋、水早虫灾,但这些毕竟是软刀子,慢慢割来习惯了,也就不觉得疼了,正好让这些主子们安乐于上,小人们承顺于下,渐渐倒有些承平时节的太平景象。听说淮北那边的金人这些年也锐气渐挫,不复从前。茫茫江湖,天堑南北,一时之间更多了些趋利竞名之徒,少了些悲歌慷慨之士。人人争相打理的只是自己的有限生涯,区区小命,倒没谁去注意什么立身报国的大计了。没错,这是个乱世。来日的大难——金人一旦渡江如何?朝廷宫闱内乱如何?君相猜忌日深如何?赋敛不断追加直欲破家如何?……任谁都把握不住一个结果。但正是为此,人们才更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过眼繁华。有如楼外楼中朱妍的歌舞,绝世风华、惊鸿过眼,人人都知道那只不过是一曲光景,任谁也留不到水止云停。但为了那一曲,不知有多少绿衣年少、达官显贵、僧儒名士、山野高人不惜千金竞价,列坐楼头,求的也只不过是那一睹之快 ——再没有人会去算计,为这一快、破去了光阴多少,又消磨了壮志几何。这是个虚假太平的年代,是动荡之间的间隙。只有朝廷还在虚饰着国泰民安的盛景,做着四方整肃的美梦。其实陇头陌上,岂能尽是顺民?不信— —纵然是村童野老,也多爱听上一段红粉名侠的故事,却不知那些沉郁顿挫、豪荡感激往往正是发生在他们身边…… 这天、江苏一境,吴江之上,正漂下一只小小乌篷。吴江本属于太湖支流,水清波缓,但这些年屡遭铁蹄践踏,也曾几度一江流赤。从船上望去,两岸良田,多生衰草,民合寥落,雨晦天暝。船上人叹了口气,低吟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这句话出自((诗经》,是哀悼国亡势微的意思。船上人看来像是个读书人,身材长大,衣衫简净,虽是个文士装扮,却不见雕虫之气。小船沿着南岸下行,沿途道路很少见人,只因近来消息谣传:多说金兵南下,不日即至,所以一路上商旅乏绝。船上那人不由叹了口气,这样的谣言,一年不知要流传多少次,当真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这次的起因却是近来金使又出使到临安催供了——当时南宋与金约为叔侄之国,每年都要供奉大量供品给金国,偏偏这次朝廷中有人略为阻挠,惹得金使发怒,语含要挟,南朝人多是被打怕了的,所以一时闹得风声鹤唳,民不安生。那客人望向北岸,却见远远有一人一骑缓缓地在田埂上走着——相距得远,又隔着树,那对面沿岸的小路时隐时现,那一人一骑便也是忽隐忽现。看得见时,也只模糊一团,全分不清肩背头脸,那人和坐骑似乎已融为一体。让人颇为奇怪的是那头牲口,像马又不像马,却异常的高。这些天连日阴雨,田间小路想来泥泞异常,人走着也要打滑,却绝没见那牲口颠扑一下,惊动上面的乘客。船行良久,船上客人就这么远远地望着那一人一骑,只觉得这么望去,他们就好像是一团浅浅的墨色,在这江南的细雨里,显出一种说不出的陌生与寥落。……

 

更多第7印象作品:http://blog.sina.com.cn/di7yinxia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