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布达拉峰
川西的线路,想走很久的了,虽然有些地方我是去过的,但都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而近年最热的色稻(色达、稻城)区域,吸引了太多人的眼光。尽管也曾经走过千山万水,但当我的眼光触及它的时候,我的心也很难淡定。
前些年,我已经计划了和朋友们走这条线,线路攻略都已经做出来了,但最终还是担心大家在高海拔的适应能力而取消了。而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西藏的常规线,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增强,而队伍里也没有特别不适应高原的人,因此今年再走这线路,我有信心。
提前两天在成都集中,让大家充分感受这个休闲城市的魅力。常规的打卡点去了不少,锦里、武侯祠一带,春熙路一带,宽窄巷子一带,都逛了一下,但似乎美食更能牵住大家的心。
还有成都的茶馆,我们选了中山公园的鹤鸣茶楼,这座抗战时期已经存在的历史悠久的茶室,也诽我们很好的感受了老成都的味道。
八天的"川西色稻"线路正式开始,我们10人分乘两部七座车,用车比以往的行程舒服很多。但这个行程线路的艰苦也是超过以往的,主要表现在线路长,路况差,海拔高。我不断提醒大家,虽然这里不是西藏,但线路的艰苦程度会比我们的西藏线还要高。
我们从成都出发,逆时针走川西环线,第一天最重要的目的地是巴郎山与四姑娘山。
时值深秋,川西北多地都已进入初冬的节奏,姹紫嫣红的世界已逐渐变为白茫茫的天地,但巴郎山下的景色依然醉人,红黄树叶和碧绿小溪相映,动静之间展现出一份秋的风采。
这种风采是迷人的,是容易让人沉醉的色彩和感受,摄影师和画家都因为这种风采而偏爱这个季节。而这个季节也代表了成熟与收成,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刻。

巴郎山下的秋色

巴郎山下的秋色

巴郎山下的秋色

巴郎山下的秋色

巴郎山下的秋色

巴郎山下的秋色

巴郎山下的秋色

巴郎山下的秋色
一路盘旋而上,到达巴郎山的观景台,雄伟的雪山展现眼前,但由于是逆光,看起来雪山像是有一层白雾,景色的精细度不足。但山顶的经幡呼应着天上的白云,几只苍鹰穿越云间,在这片雄浑而又略显单调的天地里,调动着你的思维。
我其实是喜欢这样的景色的,虽然不完美,但有吸引人的地方。在一片空茫之间,你的心会完全没有方向,甚至有点迷茫,然后在这个时刻,一些动感的元素又突然楔入,带动你的思维和感觉,飞向一个未知的远方……

巴郎山远眺

巴郎山远眺
过了巴郎山不久,四姑娘山的观景台也到了,一座雪峰在丛山中突兀而出,它就是四姑娘山中的四妹——么妹峰,对于雪山来说,她并不算太高,海拔是6250米,但已经是四姐妹中最高的一个了。
尽管并不算太高,但对于登山者来说,它仍然是艰难的。1981年日本的登山队首次登顶成功,耗时竟然是16天,还用了2000米的路绳,可见很不容易。而其后不断有登顶成功的例子,直到2004年,中国人也成功登顶。
今天的天气太给力了,而我们在四姑娘山的观景台上,此刻面对么妹峰正是顺光,可以说这是最理想的观景时刻。
蓝天白云下的么妹峰,如神一般的矗立着,存在着,它的面容你永远看不透,你只能惊叹造物者的创造的奇迹。
在无与伦比的通透阳光下,山下的黄叶,山腰的绿林,山顶的褐土,山峰的白雪,雪上的蓝天,层次极其分明,可以真切感受到垂直气候的自然景观。

四姑娘山么妹峰

四姑娘山么妹峰

四姑娘山么妹峰

四姑娘山么妹峰

四姑娘山
在日隆镇午饭后,我们开始进入四姑娘山双桥沟,开始深入四姑娘山之旅。四姑娘山共有长坪沟、双桥沟、海子沟、毕栅沟等,双桥沟和长坪沟是比较多人去的。而双桥沟的特点是可以进入360度的雪山怀抱之中,这很神圣。还可以看到美丽的盆景滩和珍珠滩。而最令我最激动的是,可以看到我朝思暮想的布达拉峰了。
从大门坐着景区的交通车进入四姑娘山的深处,有许多个景点站可以停靠,我们直接到了最里面的站,然后一站站游玩出来,时间不算太充裕,所以需要尽管找重点。
最里面的一站,直接就是在雪山的雪线之下,几乎是在一个270度的雪山窝窝里,这几座都是接近5000米的雪山。一条环形的林间栈道,串联起这几座环状的雪山观景线路。海拔有些高了,空气多少有些稀薄。但能够这样几乎零距离走近雪山是幸运的,如果没有景区的开发,就要用户外运动的徒步方式来到这里,那真的要克服非常多的困难,也需要很强的户外运动能力。
在这个半月形的雪山下的清冷的世界里,那种对大片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的心匍匐在雪山之下,身体感受着那份彻骨而又纯净的清寒,而深心却涌起一份暖意。

四姑娘山雪峰

四姑娘山雪峰

四姑娘山雪峰

四姑娘山雪峰

四姑娘山雪峰

四姑娘山雪峰

四姑娘山雪峰

四姑娘山雪峰

四姑娘山雪峰

四姑娘山雪峰
走出雪山深处,来到了一片稍为平缓的谷地,这里就是360雪山的观景位置。我感觉,这肯定是一个神佑的地方。
是双桥沟看山最理想的地方,群山在这里聚会:向右看是猎人峰与圣母峰,两峰连绵,好像一个睡美人;向左看是金刚山、野人峰和金枪岩,往西看,一片雪山形如雄鹰展翅欲飞。在宽阔的高山草甸上屹立着一座白塔。我们来到白塔前,双手合十,顺时针绕白塔走三圈,堆起一个小小的石塔,默默许下自己的心愿。
这里,我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布达拉峰。

布达拉峰

群峰聚合

群峰聚合

群峰聚合
5240米的布达拉峰,传说在很多年以前,西藏佛祖准备修建一座最具佛教和雪域特色的宫殿——布达拉宫,就派出了许多金刚到处去寻找修建方案,其中有两个金刚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发现这座山非常独特,如获至宝,于是拿出纸和笔,对这座雄伟壮丽的山峰的形状进行勾画,并由一个金刚送回西藏。
按照这一张图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另一个金刚则留下来守护着这座神奇的山峰,天长日久,最后坐化在此山的左侧,形成另一座山峰,人们称之为金刚山,认真看看,你甚至可以看到金刚山上金刚的面容。金刚山海拔4942米,形状像牛心一样,当地人又叫牛心山。
细观看,还能看见一块块突起的牛心肌。当白雪覆盖山峰的时候,它看上去蔚为壮观,令人热血沸腾,心跳加速。

群峰聚合

认真看看,你甚至可以看到金刚山上金刚的面容

布达拉峰下的白塔

布达拉峰

白塔的塔尖在阳光下金光闪闪

朝圣
达拉峰由于其特殊的岩石构造,是进行攀岩的好场所,也受到了不少地方的攀岩高手的亲睐。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有日本团队多次攀岩的记录,并成功登顶。2003年9月,来自欧洲斯洛文尼亚的两位室外攀岩高手曾经登上布达拉峰的顶峰,这是欧洲人成功登顶的最早记录。
布达拉峰的了解,源于一部记录片《布达拉峰》,这部片子记录了中国业余登山爱好者为了梦想攀登布达拉峰的过程,但是两次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勇气和梦想,打动了观众。看完后我是很有来看看布达拉峰的冲动。
在纪录片中我也了解到,而中国登山队的两次失败,其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这里特殊的岩石构造,两次的终结点都在一片巨大的高海拔岩壁之上,在这里再也无法向上。而影片也介绍了日本人成功登顶的经验:因为日本人登顶那天,由于下过大雪,天气寒冷,那块巨大的岩壁上结了厚厚的冰,这就好办了,日本登山者用冰镐就轻松攀爬上去了,这或者是一个机遇。
默默看着布达拉峰,登山队的预设登山线路其实已经在我心中,我也看到了那块的岩壁,我已经失去了当年见到雪山就想登顶的冲动,但我仍然会为那些曾经的梦想,以及后来人众多的梦想而感动。
经幡飘动,白塔排列,玛尼堆砌,在360度的雪山环抱之中,在布达拉峰伟岸的身躯之下,大概谁都能感到了一种殊胜的力量。在这里,我的感受如同在云南三江并流地区的福贡县,有一种神奇的护佑力量。所以,如果有什么愿望,或者需要祈福,大概是很有效的。

布达拉峰的预设登山线路

经幡飘动

布达拉峰

玛尼堆砌

白塔排列

感受天地的力量

360度的雪山环抱

布达拉峰
经历了雪山的雄伟和冷峻的洗礼,双桥沟会给你换一种感受,当你来到盆景滩和珍珠滩,其秀美的程度又会超出你的想象,你很难相信在如此冷峻严酷的雪山环境下,会出现这样柔情似水的景致。
当我们们到来的时候,正好是下午,太阳强烈的光线已经消褪,柔和的光线让水上的光影更加静美。你在一个整体的大环境里可能并不发现什么,但当你将镜头对准某些方向或某些局部的时候,镜头取景方框里美丽足以让你惊呼!

盆景滩

盆景滩

盆景滩

盆景滩

盆景滩

盆景滩

盆景滩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倒影之美
很精彩而又惊艳的一天,我们在垂直的海拔极限上,体验了垂直的气候景观,似乎穿越了四季的节奏。今晚我们将下榻在丹巴县城里,这个在峡谷里的县城,因为丹巴藏寨这个整体形象而出名,成为游客的中转之地。尽管仍未发展到理想的阶段,但它作为川西环线的重要连接点,会越来越受关注。
行程不错,用车不错,酒店不错,饭菜不错,这都超过了我对此行的期盼,在风景之余我们能够得到很舒适的享受,这很让人满意。
因为接下来我们的行程需要不断向高海拔、高强度进军,能够让大家有好的环境休息是重要的。
晚上,我独自走在丹巴新城的街道上,一侧是山峰,一侧是河谷,街道上几乎没有任何车辆与行人,气温也不错,我喜欢这份宁静。只是风太大,漫天落叶夹杂着沙尘扑面而来,让打消了我慢跑几公里的想法。
明天,要去甲居藏寨了,这个计划了好几次要去的地方,这个被誉为美人谷的地方,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