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行贵州,除了领略一下第一侗寨肇兴之外,更是希望走一下肇兴侗寨与堂安侗寨之间的梯田徒步线路。
肇兴共有“八寨一山”,八寨即肇兴、堂安、厦格、厦格上寨、上地坪、登江、纪堂、己伦,一山萨岁山,这些点都是可以用徒步的方式把它串联起来的。昨天我已经走了肇兴到己伦侗寨的线,今天就走走肇兴——厦格——厦格上寨——堂安之间的梯田徒步线。
一早就起床,肇兴的早晨还是比较宁静的,只有少数的当地人在做一天劳作前的准备,坐下吃早餐的时候,空空的街上有温暖的阳光,我喜欢这样的肇兴。




向当地人大致了解了一下徒步去堂安的线路,所有人回答的都只是一个方向,因为这一段路都是在梯田里向上穿越,没有具体的路。肇兴的海拔是410米,堂安的海拔是935米,要上升525米,这就不难想象梯田是怎样出来的了。






出了村往右边的山上走去,沿着一条石头铺出来的小路就到了上方的一条小路上(上这条小路只有一个上去的口,就在寨边上,不要走过了),这条小路一直横切,然后转个弯,就看到了前方向上升的路了。
这一段上升路全在草丛中,有些草有大半个人高,中间的通道也仅能让一个通过,早上的草丛湿漉漉的,蕨类植物和山竹笋都在抽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上升约100米,眼前豁然开朗,梯田的样子出来了,路也一直在梯田的边上展开。据当地人说现在还不是贵州的雨季,所以梯田里的水都是山上的泉水。梯田间有不易察觉的山水灌溉系统,当然就是在泥地里挖出来的小水沟网络。





梯田还没有到插秧的时间,所以还是水田,沙田里的已经养了不短时间的鲤鱼开始鱼质肥美了,大的都有一斤多,正是做酸汤鱼的好季节。
又上升了100多米,前方山上就有一个侗寨,走进去一看,原来这里就是厦格侗寨,这个侗寨规模还不少,也有几座鼓楼,村民们感觉比肇兴的更多,这个寨子也更原始了一点。
寨口有一座庙,对面有一棵大树,庙是檐公祠,树是还愿柱,是当地侗人祈福的地方。










穿过厦格再往上走50米海拔左右,还有一座小一些的寨子,上下都有寨门,整个寨子建在一面山坡之上,上下都是走石梯,这里就是厦格上寨。
这一段路,方向上固定的,但岔路也非常多,最好的就是问问当地人。出了厦格上寨,又是一大片上升比较急的梯田路,而再上方还有一个寨子,很明显,那一定就是堂安了。
越往上走,梯田的样子就越明显,层次就越鲜明,梯田水面的反光还很美,如果是早晨或落日时分,应该更美的。








走完这段坡,进入寨门,一个水塘倒映着木房,再往里走,鼓楼、戏楼等都出现了,没错,堂安到了。看看时间,我这样慢慢的边走边拍,也就是2小时左右的时间,网上说的3个多小时似乎是有些慢的了。
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幕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实物,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的实物,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从这个寨子的实物细细品味,完全可以证实它的历史悠久性。这里有着深远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有着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风情研究价值,有着侗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人类生态保护价值。
堂安侗寨四面青山,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显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寨中信道均用青石板墁地。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塘等建筑物,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寨子中间,还有一块墓地,有坟十余座,多为清代所建,雕龙刻凤,卷草花纹等工艺精美,是堂安侗族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体现。









堂安侗寨也有几个片,分成上寨、下寨,走出寨子就看到了公路,公路是绕梯田的对面山上来的,所以在公路上看梯田估计也是漂亮的,只是走公路的感觉不太好而已。
而在堂安镇外看的梯田应该是最好的了,尽管梯田的规模并不算太大,但也有五六公里的延伸范围,以及500多米的高度差,正好天气不错,梯田可以一览无余。






堂安是中国与挪威合作的农村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有些特别,它没有一个特有的建筑物,没有里面的展品,而是整个堂安就是一个博物馆,所有堂安的建筑和物件都是展品,这种形式的博物馆可以称为生活着的博物馆。
我在堂安慢慢逛了几个小时,看似不大的堂安其实也有不少地方可逛,寨里唯一的一家饭馆很冷清,似乎没有人在招呼客人。我在寨子里的一户人家了蹭了顿午饭,侗家人正在准备吃饭,当我问他们哪里有饭馆的时候,他们说你一个人还找什么饭馆嘛,就在我们家随便一起吃点好了。
除了有肉有菜外,他们还拿出自酿的米酒,一定要我尝两杯才行。和这户人家聊了好久的天,感觉他们还是非常淳朴,他们也享受现在的农村生活,心态非常好。他们说堂安这里生活物资一直都不错,稻田里可以养鱼,山上可以养鸡养猪,山野里不少野菜(我们吃的就是),喝的都是山泉水,每年农闲的时候也挺长,所以也比较满足。
堂安现在也开始建客栈了,尽管都是比较简单的,这是最好的,它并没有像肇兴那样大兴土木,毕竟上来住的客人并不多,当地人说如果我有空就住下来,走走其它寨子的徒步线也是不错的,比如去上地坪等的。
我确实是喜欢堂安这样的侗寨,这样的气氛,古雅而又简单,淳朴而又自然,我肯定还会再来。













下午我要回肇兴了,我心里在纠结是走梯田原路返回还是走公路回去,最后还是选择了走梯田原路返回,虽然来时走过一次,但回去时又走了几小段岔路,不过只要大方向不错,都没有问题。途中几个妇女和小姑娘热心为我指路,非常感激。
回到肇兴侗寨的边上,我回头遥望堂安的方向,心中涌起了一首打油诗,马上记录在微信里了,后来看看真是很打油的感觉,不过因为是真实情感,在此也就献丑了。
肇兴抬望眼,尚隔数重山。
梯田四五里,山路十八弯。
鼓楼分礼义,寨门无玄关。
饮皆山泉水,食乃野菜餐。
黄发与垂髾,嬉乐颐养间。
可怜旅游者,未解忆堂安。
后记:此文发表后两年,2017年4月本博客收到消息:
《侗族大歌》是黎平县文联主办的一本内部刊物,2017年第1期我们做的是肇兴专辑,选用了你博客里的这篇文章。
随后,《侗族大歌》的编辑联系了的,给我寄了杂志的样本和稿费,在此表示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