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路,你不去走走,也许一辈子就不走了,可能你心中并没有“错过”的念头;但当你走过之后,你也许又会觉得,这些路走一走还是很值得的。
我们如今时常吐槽政府的决策,吐槽政府的城市规划,不过有一点还是应该赞扬的,就是广东省的绿道建设。尽管如今的绿道建设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它的整体构思是很好的,而已经建成的绿道也带给人民群众不少的实惠。
对于喜欢徒步、骑行或是自驾,经常在家里坐不住的人来说,绿道可以说是给了他们一片天地,我大概是可以划入上述的那类人里。
在广东众多的绿道中,沿河的绿道是最多的,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河流是城市的情人,有河流的城市才会更加生动自然,伴河而居的人群思维上更具备灵动的特性,河流也通常作为城市文化历史传承中的载体,这个东西有些潜移默化的味道,或许你会不以为然。
流经广州的河流一条是赫赫有名的珠江,另外一条是相对低调的流溪河,珠江横穿广州,流溪河却纵跨广州。我以前曾经在一篇游记上开过一个玩笑,说如果珠江是我们的母亲河的话,流溪河就是母亲的一条静脉。
岁末的一个周末,我决定骑行流溪河绿道的最后一段,也就是流溪河最终汇入珠江的最后一段。虽然流溪河绿道我是经常骑的,骑行上下班的路也有一段是流溪河绿道,但最后一段却没有骑过。这一段是从广花二路江高桥下绿道,沿着流溪河一直走进大坦沙,途中经过江高、江村、南岗、白云湖、石井、槎头、金沙洲、大坦沙。
说实话,这一段路途经的地方,我好多都没去过,虽然我是个广州人。
天气不太好,阴阴冷冷的,到了这个季节,没有太阳的话,天气都差不多是这样子。不过对于骑行来说,这天气倒是不坏。
从江高桥下流溪河绿道向南骑行不远,江高镇的老街道很有南国的余韵,骑楼都是很原始的,没有什么破坏。
从老街道进入流溪边中间的一个窄长形的小岛,名为河心洲,河心洲的北头是江高公园,不少老人在活动,而中间这座钢架桥则是京广铁道线的必经之路,我虽然在火车上无数次经过这里,但没有留意这个小洲。

岛上仍然有修铁路用的枕木,静静的伴着落花
岛上这户人家的感觉不错,有些小洲村的味道

不少珠江的清洁船停靠在这里,出发的场面蛮有趣。

这是河心洲南面的末端的尖角,这里正在修建,相信不远的将来,这里的绿道也会美丽起来。

江高的广州市第65中学,这是白云区为数不多的提前批重点中学,前两年有人考上了过清华,我不知道听过它多少次,但这是第一次来。
江村这一段的绿道基本上是以古街道为主,但也有一小段感觉不错的江边绿道。
江高这一段的流溪河,差不多十多公里都没有公路桥,虽然河两岸都是江高镇的,但这个镇像是被流溪河切成了两半,似乎没有多少联系。
过了65中学,再穿过东成里乡,这一段是完全没有绿道感觉的小路,有些路为了跨过铁路,要上一座很高的铁路桥,斜坡还很陡,我想象我是绝对没有可能骑过去的,但试了一下,竟然骑了上去,似乎这段时间的训练是有些效果了。
骑过了铁路,才到了能够过河的南岗大桥,南岗大桥也是107国道的公路桥,从这里过河,沿着江边有一大段的流溪河堤防,大概是用于抵御洪水的,这一段河堤几乎没车没人,骑起来十分舒服,这才是真正的沿河绿道。
而河的对面,已经是佛山市的南海区域了。走完了河堤,折进了鹤岗大道,这一段是绕了一个巨大的弯,回到了107国道上。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到白云湖去,从地图上看的白云湖很大,但图上主要标的是西湖,现在还没有正式开放,开放的是东湖,因此在绿道网上看的图,暂时是走不通的。
因此我只得从石沙路南下,一直到石井大道掉头北上,又是绕了一个很大弯,才到了白云湖的东湖。
这里我曾经骑车从石井来到,在这里骑车是不错的选择,环湖一圈5公里左右,风景挺好,我在这里绕了两圈才舍得离开。
白云湖绿道
离开白云湖的绿道是可以通向环窖村的,不要走回头路,再从村里向南骑行,就是石井镇了。而这一段的流溪河也叫做石井河了,石井河上的这条石桥已经修修补补了多次,却一直是当地人的日常通道。
以往的石井河,会有好多运输香蕉的小桥,大概广州市有80%的香蕉都是从这里上岸的,船家从产地收购还是未熟的香蕉,放在船上用各种方法捂熟(当然也包括化学的方法),然后卖给岸上的商家,再分销到整个广州市。当年的这里有些清明上河图的感觉。
如今岸上高楼林立,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感觉了,虽然街道上还有许多批发香蕉的档口,但河上已没有了运输香蕉的小船。
只有这座古老的石井桥默然屹立着,见证了百年的岁月沧桑。
石井这一段的绿道,有无数的河边小公园,这些都是近年农村城镇化的产物,好的方面是美化了环境,也有人吐槽它破坏了农村原来的风格。
沿着石井河继续前进,很快就前进到槎头,这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彭家木烈士的老家,这位1980年在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时遇难的科学家,除了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更有特殊意义的是他身上代表着一种探险的精神,因此也成为了我们这些户外运动爱好者崇拜的英雄。
说来彭家木先生还是我家的亲戚,我们家和彭家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一直有亲戚关系的来往。因为我奶奶解放前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被彭家木的奶奶收为养女,一直在槎头的彭家做事。彭家的兄弟都称我奶奶是姑姑,与我父亲则是表兄弟相称。
彭家虽是当时的大户人家,但家风甚好,对人很好,一直和我们来往的彭家的人几乎个个都是知书识礼,温文尔雅的。彭家木的奶奶一直在广州,好着节俭而健康的生活,是个百岁老人,她比我奶奶还长寿近十年。有关和彭家的事我已经在以前写过,这里不再重复。
2001年的时候,槎头的有心人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彭家木公园,功能是以群众的休闲活动场所为主,但冠以彭家木的名字,在他遇难后20年修建这样一个公园,代表了当地人民希望永远记住彭家木的愿望。
小时候我随奶奶来过槎头,也去过彭家,但现在这一带早已沧海桑田,问了一下公园的管理者,他也说不清以往的彭家在哪一个地方了。记忆中应该是在河对岸潭村那个方向的。
彭家木公园的塑像
离开彭家木公园继续南行,这里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水果和蔬菜批发市场,集装箱车络绎不绝,各种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源源不断从外地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不断送往广州各地。
到了这个市场后,绿道就断了,也找不到江边的路,跨过一道桥后,这里就已经是金沙洲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到金少洲,以往总是听到楼盘说是在金沙洲的,今天才知道是在这里。
本来骑到这里应该可以回头了,走河对岸的另一条绿道回去,但我执意还是要找到流溪河汇入珠江的地方,于是不断用手机的GPS来引路,继续南行,这一段接近十公里,我在中轴线上完整的穿越了金沙洲。
最后我把车推了上一座公里桥,应该是增槎路连接西场立交方向的桥,终于看到了流溪河汇入珠江的地方。
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就是流溪河汇入珠江的河口了,天气灰朦朦的,又隔着一道人行桥和一道吊桥,我的照片也没法把这个地方更好的展示出来。
就着这张相片,我大概可以将地理位置说一下,这是一个三叉的河口,我们看到的前面有楼房的地方就是有大坦沙,向右的河道通向珠江的北江,向左的河道通向白鹅潭,而三叉河道中间的这片水域叫做沙贝海。
在这座桥上我沉默着,作为一个广州人有些惭愧,这样一个重要的具有地理意义的标识位置,我们广州没有任何的介绍,没有任何的指引。诚然我们都不是地理工作者,也不都是旅游达人,或许没有必要一定要搞清楚这些。但一个地方如果缺乏历史地理文化的展现,显然这个地方的文化会变得单薄。
从河的对岸一路骑回,伴着石井河北上,回到了石井,在这里离开绿道回家。
今天的绿道骑起来没有什么难度,总路程80公里左右,一路上好像特别的景色也不多。
收获大概有两个,一是找到了流溪河汇入珠江的河口,这是很有地理意义的点;二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缅怀彭家木先生的地方。
今天我最大的感触是一个问号:我们要怎样去对待流溪河?
是的,我们就在这条河边长大,它就是珠江的一条支流,也同样是我们的父母河,我们从小喝它的水长大,我们的血液和基因里都有它的成份,它养育了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我们绝对应该把它当作亲人一样的尊敬和爱护。
可如今广州的河流和中国的大多数河流一样,污染严重,人为破坏严重,人们远远没把善待河流上升到尊重文化的范畴,于是我们一些政府和个人的行为,为了一时之计,做着不敬祖先兼为祸后代的坏事,更要命的是没有人关注,大家都已经在习惯中麻木,曾经的热血早已冷却。
我们身边的河流,是从远古流下来的,也将流入未来,我们可别在这一股历史的清流中留下一个时代的污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