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脸的教育部
(2011-08-11 08:49:40)
标签:
杂谈 |
最近温州动车事故牵动人心,网友对铁道部的指责铺天盖地,这也难怪,在民怨深重的今日中国,在官员们的政绩重于人的生命时,人民的极度愤恨是必然的。
在铁道部备受指责时,连教育部也被摊上了。网友们说:
教育部和铁道部不同的地方是,教育部要钱,铁道部要命;
教育部和铁道部相同的地方是,铁道路和教育部都不要脸。
从事情的起因来说,教育部是无辜的,但当你了解当今中国的教育后,你又绝不会认为教育部是冤枉的。
说句实话,铁道部很长时间才会追你一次尾,要你一次命,才埋你一次车头,但教育部每时每刻都追着你的尾,要着你的钱。虽然我们这里说的教育部是一个大的概念范围,不是单指中国的某个教育部门,而是整个中国的教育状况。
以往在中学、大学里,甚至于古代的学者、学士,成绩名列前茅者总是贫困生,都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懂事,学习更加专心和勤奋,所以通常都是“寒门出贵子”。
到了今天,这个现象没有了,中学、大学里成绩名列前茅者,基本上都不是贫困生,更多是富二代。
这个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富二代已经觉醒,不再天天游手好闲、拈花闲草,也出现很多勤奋好学的的人;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反映出当今中国教育缺钱不行的现实。
现代中国教育成本飚高,高得让一般人难以接受,这已是不争的现实。从幼儿教育开始,这钱就不能少花了。没钱,你进不了好一点的幼儿院,就更别说市一级、省一级的了。这些所谓“好一点”的幼儿院有比较规范的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做好上学的准备,不过通常进这类幼儿院,几万块的赞助费是不能少的。
上小学貌似会好一点,因为大多数都是根据学生的地段进行派位的,似乎是听天由命,但名校仍然有许多机动的学位。有钱的仍然能挤进名校,无钱的就等待命运的安排吧。
小学期间功课不重,有钱的人家可以选择更丰富的教育方式,在各种教育机构中享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不只是文化课,类似一些艺术类、体育类以后可以成为中考、高考加分手段的技能,都可以通过交费学习更得到。你可以学钢琴并去考级,你可以学奥数并去比赛,你可以练游泳、跑步什么的,总之只要你肯花钱,外加孩子也想学,你总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就是除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外,还能享受别人没有的加分机会,在与无钱的人竞争中占先了几个马位了。
从小学升初中开始,竞争就开始白热化了,这个竞争不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也是经济能力的竞争。因为这个时候,你可以考拥有更高教育水平的民办初中了。
小升初还是延续了地段派位的方式,不过最大的改变是初中学校里有很大民办学校可以去读。这些民校教育质量确实是好的,中考前十位,基本上大半都是这些民校。不过读这些民校是需要条件的,首先你得考试,虽然门槛不是太高。另外一条是致命的,那就是高学费。前几年的标准是初中三年共六万六千元,现在价格已经升了,每年两万五到三万都有,三年就是七万五至九万了,这个价钱不是一般人读得起的。
中考算是公平的,基本上是按成绩说话,不过也可以有一个择校的途径,可以降低一点分或是可以跨区就读,不过就需要四万元。
中考、高考前都是需要冲剌阶段,每季度的学生排名剌激着每位学生以及它们家长的心,高排位的需要保持,低排位的需要赶上。而学校的教学相对是固定的,大家都一样。你需要超过别人,就得额外补课了。近年中国的民办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就是因为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
教育机构可不是一般的学校,它不是事业性质的学校,它是经营性质的公司,挣钱是它的终极目标。它的收费之高是惊人的,你没有接触的话你是不可能相信的。它的费用是一般学校费用的数十倍甚至过百倍。一些所谓一对一的教育,一小时的收费高达数面元。尽管如此,趋之若鹜者众,因为大家还是相信(或者是迷信)它的教育效果。因此那些明师、卓越、龙文等教育机构遍地开花已是不难理解。进入教育机构工作已经是一门时尚。
以前没有人愿意从事的教师专业吃香了,以前没有愿意就读的师范专业现在火爆了,我相信这不是中国教育在强化,而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在扭曲化。大家都看到了在中国做老师高收入的好处。而高收入的主要就是这种课外补习教育的巨大需求带来的。
说了那么多,你可能会说,我就是不花这些钱,我就是只老老实实读一般的学校,行不行?我说,行,只是你永远都会比别人差一点点,除非你是特别的人。
因为现在中国的教育是需要高成本高投入的,有钱人肯把钱投入到教育成本里,是希望将来的回报。你不投入就想回报在现代社会自然是困难的,你失去了和别人同等的起跑线。
完成了这些过程,已经折腾掉了一大半同桌的你,剩下的我们可能都能上个大学,只是大学也分三五九等,一本二本三本专A专B等的,还有计划外招生,看得你头都大。当然你有钱的,还可以出国留学。
你的折腾还远没有完,你的成绩上不了A线的可以读B类学校,可以学费高四倍左右,而且毕业后的找工作也未必在一条平等线上。
这学习的十多年啊,要花多少钱,估计你也很难计算出来。不过有些机构计算了一下,在一线大城市一个小孩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教育成本达到三四十万,没钱人家你供得起吗?我们的CPI计算过这些吗?
不管你是不是认同教育部不要脸的说法,总之你就是需要花这些钱的,骂完娘后还得老实交钱。
当你今天兴高采列的背着电脑、手机(以前是书包)上大学去,成为象牙塔里的天之娇子,四年间花尽了家里的积蓄,四年后(或者是五年六年甚至是八年)你又拿着一纸文凭从塔里出来,点头哈腰的到处求人找工作时。
你可能会突然清晰的感觉到:这些年你不是上了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