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节雨纷纷,路上考生欲断魂。
借问考场何处是,阿sir警车送我行。
首先向杜牧先生请罪,篡改杜先生诗句不说,还改得如此恶俗,按当年来算,说不定是死罪:)
其实冒“死”赋诗,只为看到了高考的新闻,有感而发矣。
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老天爷也来凑热闹,又雷又雨的,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许多担忧。毕竟在以前,许多考生因为路途交通、天气状况而耽误了高考,殊为可惜也,说不定那几个被取消资格的考生有状元之水平呢。
今年看新闻,喜出望外矣,广州市和考委会定出了许多人性化的举措。比如,对考场实施交通管制,不让车辆的嘈杂影响考生考试;又如,当考生在路途上因故赶不及,可以请交警叔叔帮忙;再如,考生要是进考场忘记或丢失了某些证件,也可以先上场考试,证件再补办;还有,首次启用“特制试卷”,专门给有弱视的考生应考等等。
应该说,这些都是很人性化的举措,想高考是人生的一大重要事情,政府组织力量去保障考生的利益,确实是为人民服务的好事情。而为人民服务也不能光是满足于口头,这次政府带了好头。
像警车送迟到考生到考场的情景,第一天高考就出现了好几次:)
于是才有了我篡改杜诗的“良好”动机以及生动的素材:)
算来今年已经是恢复高考的三十个年头了,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情景依然在目,那时莘莘学子勤奋用功的镜头时常在脑海再现,那是一个让人从绝境中恢复希望的年代。可惜,那年代总的考生人数是570万,而录取的只是20多万,快30名考生才录取一个,比例之低让许多希望又重新变回了绝望。不过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始,就好办了。
再看三十年后的今天,录取的人数正好是当年报考的人数,也是570万,而总的报考人数是900多万,录取率差不多是60%。至于未到录取线最后又通过各种方式最后读上大学的,总的录取人数肯定在70%以上。所以现在的人也基本上有这样的概念:能通过中考读上高中,一只脚已经踏入大学的门槛了。
光从这个数据看,已经可以看到三十年的进步,这进步当然还不算太快,因为这毕竟是在中国,中国有太多的人却没有太多的财富;中国还有太多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地方;中国的机构臃肿办事效率太低。。。。。。
总的说来,用一句有点良心的话来说就是:基本满意!
这所以用了“基本”而不是用“非常”,是因为我们我们的高考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对于国家的未来是有影响的。
教育和人材自古至今都是一个明君绝对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对人材的介定和衡量,除了在战场上可以“火线入党”外,基本上都是需要通过考试这一关的,而考试的本身就存在不少问题。
古时那时院试、会试、殿试之严格与困难,就更不是现代人所能想象的,要连中三元,恐怕比现在要连续中两次六合彩还难,所以才有了像范进这样中了举更疯掉的例子,而举人其实只是三试中最低的“中”,要考到状元还早着呢。那时候经过千辛万苦考出来的学生,几乎都是书呆子了,不过在当时全民皆文盲的年代里,用一个书呆子总比用一个目不识字的人要好。
那时候,如果不是在乱世中拼搏得道的枭雄,想要当官,除了读书几乎就没有别的好办法了,于是才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感叹!那时候让众感觉最幸福的时候是什么呢?一是“洞房花烛夜”,另一个是“金榜题名时”:)
今天怎样了呢?古时不读书考试没官做,现在不读书不高考也是没工作做,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也是普遍的。
以前的科考制度成全了科考教育,现在的应试制度也催生了应试教育,由于一直以来都是“僧多粥多”的状态,考试成了衡量人材的唯一标准,而这一标准的制定也非常容易“走火入魔”,考试常常不是为了测试考生水平的形式,而成为了刁难考生的变态形式,目的就是难倒更多的考生,以从中挑选出几个能钻牛角尖的人。
想想中文教授做这些试题竟然不合格,有些题目连专家都不知道是问什么,这令人啼笑皆非现实,也证实了我们的应试制度确实走偏了。应试制度一偏,相应的应试教育也跟着偏,学生们学的都不是实用的东西,脑袋里稀奇古怪的、钻牛角尖的东西一大堆,到了实际工作中才发现,学的东西几乎全是没用的,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怎样让教育和考试更好地结合起来,适合社会的要求,这是千古的难题,没有人要求政府一天就改好它,但人民需要看到政府的行动和举措。
今年在考试中一些便民举措,让人们看到了一些向人性化、实用化回归的迹象。
昨天在网上看了一下各地语文题中的作文,也可以发现了这个趋向,以往那些非常难人的所谓阅读理解,限制人们思维的题目,几乎销声匿迹了。今年的题目大多是立意清晰的大题目,非常适合考生运用自己的思维,从多方向多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思想,给予考生一片广阔的空间让考生自己去创造世界,我认为这样的题目才是真正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好题目。
如广东的作文题目《传递》,就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文化的传递、物资的传递,当然更多人想到的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传递。许多人就想到了奥运火炬与奥运精神的传递,在明年是奥运年的时刻,这无疑又是一道很合时宜的题目。这不是一个难以发挥的主题,考的就是你能否写出你的特色,考的就是你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基础的东西,也同样是最重要的东西。
至于湖南的《诗意的生活》和北京的《春夜细雨》,文学的味道就更浓些了,这是试题向文学回归的好试题。这也仿佛是对前些年那种机器式的作文题的修正,这种题目真是可以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地去探索和描述那些梦幻而又真实的世界,考试题目如果能够做到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我相信已经是成功了一半。我太喜欢这类的题目,它可以让一个“机器人”变回一个文人。
尽管这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我们也看到好多机器人战胜人类的美国科幻片,但我仍然相信,人类的思维远胜于机械和计算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