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一运会:体育是精英培训和制作艺术品
(2009-10-29 10:38:45)
标签:
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体育奢侈杂谈 |
分类: 热踪评论 |
历时13天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闭幕了。如果加上开幕式前就已经启动一些运动项目,这届运动会从时间之长、开闭幕式精彩水平之高、财力保障之多上,完全可以与北京奥运会相提并论。听说,十一运会的开闭幕式就是北京奥运开幕式的B版,因此,故且把这届运动会当成北京奥运会的“遗子”,议一议它到底传承了北京奥运会什么东西。
体育越来越被落为物质领域,而不是在精神世界缔造的财产,相信十一运会的观众都有此感。开幕式后和第二天,就有记者追问开幕式导演组:你们花了多少钱?值得花这么多钱吗?当然导演们只会一再强调,你们只对晚会这个作品负责,并一再声明他们是如何厉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节俭办全运”重要指示的。但是全运会闭幕了,喧嚣声后给留下更多印象的不是体育竞技场的激烈拼搏,不是巅峰时刻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再现,而是场馆之宏大,文艺表演之纷繁出众,这是不争的事实。
看某些当权者看来,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政绩,这十分令人不解,难道古希腊人办奥运,也是全民参与,政府财政全力支持?北京奥运会存在在国际上得分与失分的问题,全国运动会也必须要办得轰轰烈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那些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如释重负,他们总结一点经验:奥运会离不开举办国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啊,花的不是他国际奥委会的钱,他们当然说话不腰痛,因此,政税体制不完善的国家将来申办奥运会反而相对容易些,这是北京奥运会留给全人类的重要遗产,十一届全运会是近水楼台,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纳税人对中国体育的批评声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每年我们花数十亿人民币培养精英运动员,发展竞技体育,而严重忽视乃至不顾国民大众的体育与趣爱好和强身健体的需要。二○○四年国家审计署披露国家体育总局动用奥运专项资金用于建体育总局职员住宅。当时体育总局出来澄清时,谈到体育总局经费说,建体育设施的专项资金和给国家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和比赛备战奥运、亚运等等的经费由国家财政部直接拨给国家体育总局。显见在国家体育经费只集中用于国家运动员身上,大众未分得毫毛。而美国、英国等国却非如此,要知道他们国民站在奥运领奖台上的人,绝大多数没有进过国家队,没有花过纳税人的钱,他们可以轻松地在居住地找到训练馆,参加了全国性比赛并击败对手,就可以代表国家出征奥运会。
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2001年之前国家体育总局年预算为四亿二千八百万美元,为了迎接北京奥运,年预算随后增加到七亿一千四百万美元。据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透露,中国在国际竞赛中每赢一枚金牌成本要七百万美元。有关北京奥运会的成本,外国媒体认为至少在四百亿美元以上。
批评者指出,体育总局的经费是纳税人的钱,但全部花在精英运动员身上,至使全国大众体育设施严重缺乏,使许多热爱体育但未纳入体制的国民望洋兴叹,这是对纳税人提供的财税资源的巨大浪费。
如此看来,中国的各级政府、体育界把看台上、电视机前的纳税人都当体育迷,而且都当作懂艺术鉴赏的体育迷,这是非常错误的。北京奥运会是震撼了亿万国民,但是它也会象好莱坞大片一样,赏心悦目之余也推动了影片的大制作、高成本化,到头来,进电影院就成为了老百姓的一件难事。盘点本届全运会,不能不说它传承了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那就是政府毫不吝啬地财政投入,把对体育的投入当作一种精英培训和制作艺术品,把看台上、电视机前的纳税人都当作了狂热的体育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