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恨可笑的中国晚会

(2006-10-16 19:40:17)
分类: 新闻和随想

中国晚会数量之多、泛滥程度之重,实在令人担心。全国1000多个县级地区没有自己“特色的”、法定的“节日”已经很少了,什么“牡丹节”、“儿童画节”、“大理石节”、“唐汉文化节”、 “螃蟹节、“龙虾节”、“大棚蔬菜节”,涉及人文、旅游、文化和几乎所有的产业门类,真是“雨后春笋、五花八门、各得其所”。然而,这个节、那个节,搞来搞去,真正办出特色、深入人心的很少,却开支了大量纳税人的税款、花销了大量赞助商的捐资。这其中表现最严重的就是:几乎每一个“节日”都要办一台晚会。或请几个“大腕”助阵,或把电视台的某个栏目直接搬来现场,舞美日益奢华、演出成本越来越高,而形式和内容不但单一,难出精品,而且加重了地方负担。有些地区为了招商引资,以“办节”为名头,以参加晚会为借口,以事后补签协议累计数目为“成果”,大行以“办晚会”为主的“创办节日”,实在让人觉得是在“花钱买个空架子”。湖南某贫困县去年办一台晚会,因为掏不起请“大腕”的钱,就干脆以“演唱会”的形式统一售票,每位教师、学生、公务员都领到“购票入场”的任务,在当地引起了一致批评,晚会非但没有娱乐当地的干部群众,却引来一片气恨。

然而,中国晚会之泛滥绝非仅仅表现在各地“创办节日”上。中央电视台几乎周周在各地办晚会,各地方也纷纷效仿,秀场在中华大地倍出,许多知名企业也是“钱多了没处花”,即使是“商业味特浓”的一次产品推介会,也要办成一台晚会,有一点身份的中国人,已经把被邀请去参加晚会当成了一种负担。我们切不能认为一台“同一首歌”晚会、一台“心连心”晚会、一台答谢晚会,真的是以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目的,种种内幕显示,央视的诸多晚会已成为“圈钱工具”,巨额的明星出场费和舞美开支,已让这些晚会的门票越涨越高,即使是免费进场的晚会,举办方也是以宣传自己为目的,一句话,“铜臭味”是中国各台晚会散发出的唯一的气味。而仅仅在10年左右前,中国晚会还不是如此之“糟”,记得那时的晚会基本都在宣扬一种精神,比如“南京长江大桥建桥20周年”庆祝晚会,虽然没有明星,但即使晚会散场了,人们还在为晚会所表现出的“大桥精神”,和武警守桥部队通过表演反映的“为大桥而献生精神”所感动。但10年后,中国的晚会不敢说全部,但十之八九已经充斥了虚伪的“铜臭味”,令人不敢恭维。一位参加央视“欢乐中国行”晚会的观众在晚会散场后说:这是什么晚会啊?到底是给我们看的还是给购买录影带的人看的啊?剧务有这个权利强行要我们欢呼、摇荧光棒配合他们才开演吗?我花了1000多块才来这里,我高兴就欢呼,不高兴就不吱声,他们能管得着吗?

这就是中国晚会“虚脱的繁华”后面所隐藏的观众的“无奈和气恨”,人们只能在被动接受中,眼睁睁地看着一代又一代“超女”、“准歌星”们走出星光大道,披星戴月,三步并着一步地奔波在赴约晚会的途中,并在舞台上高呼歌坛流行语“给我一点掌声”,以嘶声力竭的一句“谢谢”,迅速结束一场一场的“洒脱”。

中国晚会在可恨之处之外,还有许多可笑之处。就在今年1015日,浙江省第十三届省运动会开幕晚会上,主办方将中国贯用的开幕式晚会“人海战术”,演绎得足够能与国际大型运动会开幕相媲美。浙江人很有钱,我不敢说这样的一个省级运动会,晚会达到如此规模是不是太盛大、太奢华了,但你要展现浙江省运动健儿的精神,在这台如此“受重视”的晚会上,也不能让谢庭锋莫名其妙地站在礼宾车上,在上百名“粉丝保安大战”、镁光灯频闪的情况下出场啊?更有甚者,“谢俊男”居然在几万人的大庭广众之下,暴露了他原本准备好的假唱,在尴尬的窘境中,“谢俊男”只能在他的“原声音乐”中喊几句“大家好”,就草草收场了,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而这只是诸多“只图名利不计过程和后果”的中国晚会的一个缩影,人民群众不但在这台晚会中,难以寻找到久违的乐趣、文化的洗涤和思想的沉积,而且气恨和可笑都有可能“撑破肚皮”。我想随着中国晚会的不断泛滥,可恨可笑之处还会大行其道,实在让人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