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宏琳厝:中国最大的单体建筑古民居

标签:
大雨也就是建好那份只是 |
分类: 民俗心旅 |
福州宏琳厝:中国最大的单体建筑古民居
宏琳厝门前广场
大门朝东,开门见山,门前还有一条弯曲的小河
门前还有矮墙,以前都是栓马用的
大门入口
附房
黄氏后裔
附房
推移式窗户
黄氏后裔孩子满月家宴
吃的都是海鲜
黄老师一家人
与黄老师姐妹合影
福州市下辖的闽清县坂东镇,有一座单体面积达17832平方米的古民居。这座建筑始建于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竣工于28年后的1823年。对于喜欢探访古民居的我,宏琳厝绝对要在的。
从福州市区出发到闽清县,有高速也有普通路,很是方便。进入坂东镇后,路边有不少黄泥墙的古民居建筑,从这些规模不小、历史不短的建筑可以判断,这里昔日的辉煌。宏琳厝就在镇上的新壶村。到达新壶村已经快中午时分了,镇上和村边人很少,尽管用了地图导航,但是到了坂东镇几乎见不到任何有关宏琳厝古民居的标识。在镇中央有一座巨大的的石像,石像中人物是长鞭加长衫,带着瓜皮帽,一看就是清朝的人。应该就是宏琳厝的主人,乾隆年间药材大王黄祖嘉。看来当地人对这位昔日名扬四海的富商非常崇敬。或许也是当地开发旅游找出一个名人效应来。
好不容易找一个路人,才打听到进入宏琳厝的路,从大路转入一条小路,眼前就出现了一片空旷的广场,广场后面就是中国最大单体古民居建筑——宏琳厝。
厝,这个词,主要用在福建、潮州等地对住宅的称呼,就相当于北方的大院、江南的府邸之类的。
据记载,宏琳厝的主人黄祖嘉在清朝做药材生意,并从事进出口贸易,商业做到东南亚地区,晚年决定返乡定居,为了给自己和后代修建一座大民居,就请了一位江西风水先生,在坂东镇新壶村选择一块,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据说当年黄祖嘉请的风水大师在坂东吃喝三年,最后才为黄祖嘉选定现在这块地方。
黄宏琳是黄祖嘉的儿子,因为黄祖嘉在房子没有建好后就去世了,后来有他儿子完成后,当地人就把这座房子称为宏琳厝。
从宏琳厝的大门是根本感觉不到这座建筑群的宏大。只有走进建筑内,沿着主轴线,穿过三井大院,以及两侧的附房才能感受到这座建筑的了不起。
这座建筑群是一次规划,分年施工的,足足建了28年才完工。屋内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水井4口,窨井40口。屋内住房的布局是非常讲究的。沿主轴线,第一井住的是小辈,第二井住的是中辈,第三井住的是长辈。住宅也是一井比一井恢弘。每一井房子间都有一个大门和一条小巷,小巷中央建有庭楼供家人休息和聚集之用。主轴线两侧都有附房,是女仆用房,再外侧就是男家丁的住房,整个建筑除主轴线和小巷外,四周有回廊组成,回廊边也开有侧面,并有厚实的石块堆砌而成,并建有枪眼和观察孔,以防土匪袭击。
我曾经自驾车去探访过湖南张谷英村,这个村的建筑也是一座大房子,房内也有效院落,但是张谷英村的建筑只是宏琳厝的一半,只有9000多平方米。两者有惊人相似的地方就是下水道系统。历经数百多年历史的风雨,这些古人修建的下水道居然没有堵塞,遇到大雨也没有出现过水淹。今天的雨污分流,比起古人的下水道系统应该差远去了。
除了下水道系统,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建筑内的主要窗户都是用上下、横向移动结构的,这是为了在狭小的走廊边防止家人撞到窗户,传统推拉式的窗户非常占空间,并容易影响过道上行走。如此人性化的设计,堪见当年建筑设计者的用心,也可见在清朝时候民间建筑设计工匠技艺超群。可惜,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记住的建筑的拥有者,从来不记得建筑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宏琳厝也不例外,至今都不知道是哪位设计师设计规划的。
从摄影的角度是很难表现出这座建筑的宏伟,当年为了对建筑进行观察和拍摄电视片,用热气球进行了航拍,才看清了这个建筑的效果。当然,如今只要用谷歌地图也可以俯瞰了。
如今这座房子仍旧属于私产,当年没有被政府没收,文革中破坏也少,主要的原因是黄家的香火很旺盛,子子孙孙都住在房子里,当年一些家丁成家后的后代也在房子里居住,如今,这座房子里除了黄姓外,也有其他姓的人家居住,随着人口的增多,老人的死亡,房子分割给后代也是越来越小了,许多家庭也就只有一两间房产了。如今宏琳厝也开始卖门票了,不过这个门票的收入主要是归全体家族成员的,村子收一点管理费。这些费用也主要用在每年举办的祭祀活动。
宏琳厝虽然在学术界名声在外,但是对于游客而言仍旧非常陌生的,我去参观时,整个民居里没有其他游客。
我去探访的那一天就非常特别,在第三井的厅堂里,人声鼎沸,席开数桌。原来是黄家又有小孩出生了,他们把孩子满月宴放在家族的厅堂里举办,黄家的亲戚都赶回祖宅聚餐,这远比在饭店聚餐更有意义。这一点上,一定会让宏琳厝的始祖黄祖嘉老先生感到欣慰,当年他建了几百间房屋,就是希望后代子孙生生不息,永远和睦相处。如今,尽管不少后辈们在镇上或者县城里面买了房,工作也在那里了,但是重要的节日大家还是会聚在祖宅里相聚的。两百年来,这样的聚会不断出现过,即使如今大家搬出去了,仍旧把老宅当成自己灵魂的根。
黄家的后代对我这个外人非常友好,热情邀请我入席参加他们的家宴,其中一位比我年龄略大一点的大姐与我主动交流。告诉我说因为亲戚中添了家丁,所以满月酒就办在老宅里,他们每家每户都是这样的,她小时候的满月酒也是在这座大厅举办的。她现在是县城一所重点中学当体育老师,父母也在县城居住。在院子里的老宅任然保留着,每到家族重大事情包括婚丧喜事和祭祀都会回到老宅的。黄老师带我到她出生和居住的那间小房子门前,让我给她找个像,并希望我把照片用邮件发给他儿子。
看着黄家后裔对祖屋的眷恋之情,就不难理解那些面对强拆而拿起武器自卫的居民了!
比起那些在城市化建设中不断拆毁的老建筑,宏琳厝因为成为中国第一而得以保留了。更难能的是连同那份黄家后裔对祖宅的眷恋之情一同传承和保护了下来,希望今后黄家后裔添丁了,仍旧你能够在祖宅的大厅里举办满月酒。
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