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美食喜洲粑粑究竟有什么独特秘诀?

标签:
富商要么辅食边盛满故居 |
分类: 民俗心旅 |
大理美食喜洲粑粑究竟有什么独特秘诀?
香喷喷的喜洲破酥粑粑
从大理古城到喜洲的中巴
从路边到村子的三轮摩托
买粑粑的母女
堂吃粑粑的村民
粑粑的原料
做陷
成型
铺摊
做甜饼
刷热猪油
放冻猪油
放入铁盘
加上层盖
鼓风加温
栗木炭
甜饼与咸饼一锅烤,要不同温度处理
再加一次热猪油
继续加温,但甜饼要防止过度加温
作品出锅
开卖
去过大理的人,不仅会被那里的独特气候和历史文化风貌吸引,也会被大理独一无二的美食所吸引,最著名的当然要数乳扇和喜洲粑粑了。
相比大理古城满街店铺叫卖的乳扇,喜洲粑粑因为其现场加工设备和工艺复杂,自然就比乳扇的叫卖少多了。乳扇的味道远比粑粑来得独特和奇异。我自己吃一口乳扇就不打算再吃了。而今天提笔写这篇关于喜洲粑粑的文章时,口水哈喇子就一直流个不停,满脑子就是想再尝一块香喷喷的喜洲粑粑。
在中国不少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食品点心,主要的原料不外乎面粉或者大米。比如新疆的囊,北方的烙饼,南方的大饼。由于工艺不同,辅料不同,也就成了本地独特的地方小吃食品了。
大理市喜洲古镇出产的一种用面粉制成,带陷,上下两层同时火烤而成的饼,被当地人成为破酥粑粑。因有喜洲人首创而冠名为“喜洲破酥粑粑”,简称“喜洲粑粑”。
我曾经在大理下关镇的街头看见加工出售的喜洲粑粑,与喜洲古镇出产的大小基本一致,但售价却只有两块五一个,比喜洲古镇的原产地便宜一半。这更加让我对喜洲古镇出产的粑粑进行探访有了兴趣。
从大理古城坐中巴车,花三块钱,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到喜洲古镇的路边了,再在路边花一块钱乘坐三轮摩托车,就可以有人直接送你到古镇的严家大院了。许多没有做足功课的游客,总是会被误送到村子门口一个新开发的收门票的人造景点中去,因为那里建有一个标注为“喜洲古镇”的牌楼的,而真正的古镇就在它后面的小巷子里。对于我这个老游客,冤枉钱总是很难从我这里赚到的。
车停严家大院门口,就在村子中央的四方街边上。如今的四方街正在修缮,用围挡围起了,外面就成了一条狭小的弄堂了。弄堂四周店铺林立,而居然有多家粑粑的加工店铺。
我到达喜洲古镇时,已经快十点左右了,按道理应该过了吃早饭的时候,可是这些粑粑店铺里仍然在不停地加工粑粑,时不时地有食客过来买上几个带回家。
在一家店铺门口停下脚步,店主夫妇正在忙着加工粑粑,妻子在店堂里做半成品,丈夫在店门口加工粑粑。店内大概只有15平方米不到,除了加工区域,墙边还放了一张小方桌,桌边一位男性食客一边悠闲地在吃着粑粑,一边拿着自己的保温杯喝茶,时不时地还与店主攀谈。这样的场景自然展现出了一个安详悠闲的市井生活。
对于喜欢深度游的我,任何一个新鲜和独特的景象都会让我好奇,并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当我看见门外的丈夫在用独特的方法加工粑粑时,我自然要全过程地记录并了解喜洲粑粑的加工全过程。
一般我们见到的面粉加工的饼类食品,要么是烘,要么是烤,要么是烙,要么是煎,要么是炸。喜洲粑粑最独特的加工之处,就是上下两层一起用火炭加热的铁盘烤。最下层是一盘炭火盆,中间是放着粑粑的铁盘,上层又盖着装满炭火的火盘。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还要用鼓风器对上下层的炭火加温。这样加工出来的粑粑,不用翻身就自然来个两面香脆的粑粑皮。
与店主一番请教和攀谈,才知道店主姓杨,今年45岁,干粑粑加工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他们是夫妻老婆店,妻子负责揉面、拌陷、做饼,然后上盘。丈夫负责后道工序的加工包括产品的出售、收款。当然,收款后是否上缴老婆,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看上去他像个严重的“妻管严”。
拌面的秘诀就是必须要用老面与面粉发酵,只有用老面一起拌出的面及发酵加工出的饼味道才独特。杨太太一边做这饼一边非常坚决地告诉我。听得出,这语气中不仅包含着一种自豪,也包含着对不用面而用发酵粉的商户的鄙视。
经过杨太太加工出的甜陷、咸陷的粑粑,被放在一块直径约50公分的木板上,与炉子上的铁盘大小基本一致,木板上面撒着不少干面粉,防止饼与木板粘上。加工完的粑粑,饼的大小也有个10公分左右,厚度也就1公分左右,木盘上均匀地铺着十张刚做好的粑粑,感觉上含水量比较大,应该很软。如果要用手一张张地再放进锅子里,不仅效率慢,而且极容易把饼拉破了。
正当我纳闷时,奇迹发生了。只见杨太太双手把整个大木盘端到门口的炉子边,双脚一前一后,似马步一般,然后双手将木盘对准炉子上的已经刷过猪油的铁盘,高度离铁盘大概20公分左右,稍稍前倾,双手用力将木盘往上一甩,本来放在木盘上的十张粑粑,一瞬间整齐地刷地铺到了铁盘里,居然正正好好均匀地铺满铁盘,没有一张压边,更不要说漏外面了。这个应该也算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能吧,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在炉子边上,还有一个小煤球炉,上面一个铝锅盛满保温的猪油。妻子将粑粑甩入锅中后,后道工序全靠丈夫了。只见他用刷子将铝锅中的猪油刷在饼的上层,然后举力将放一边盛满炭火的上层烤盆拎了过来,盖在了铁盘上面。打开鼓风器,对准炉子上下一并吹。
杨先生告诉我,这个开始加温了。以前没有鼓风器的时候就是要用大蒲扇人工扇,非常累的。他用刚才与他妻子一样,看似漫不经心,但有充满自豪感的语言告诉我说:“这个炭木可不是一般的机制炭,而是用约四公分左右粗的栗木烧成的炭,栗木的密度高,耐烧,而且还要一种独特的果树香味,会渗透到粑粑里面去的,我们的粑粑味道自然会与众不同了!”
夫妻两个人都无意中把喜洲粑粑加工的独特性告诉了。不过,我还有疑问的是,为什么临近中午了,还有人来买粑粑吃。粑粑究竟在当地人生活中是主食还是辅食。
坐在店堂里的食客把这个疑问解决了。他告诉我,粑粑过去在当地人是一种携带方便的干粮,无论是种田还是外出做商业的人,出门前都要带上几块粑粑,就着一点茶就可以当一顿美味的正餐了。甜粑粑的是加了芝麻、花生,咸粑粑加了肉末和葱花,加上独特的发面和上下两层同时油烤,吃起来非常松酥,一口咬下去就成破酥了,所以叫“破酥粑粑”,不仅耐饥还有营养、可口,慢慢就传下来了。
一眨眼,太阳已经升到顶头了,自己在这个粑粑店应该呆了许久了。正值中午时分,我就买上两只粑粑,打算到隔壁的一家米粉店要了一份牛肉米粉对付着一顿午饭。店主杨先生将粑粑给我放进袋子里,顺手拿了张设计精美的名片给我,上书:“喜洲老字号粑粑,欢迎品尝订购,杨顺宝,电话15969086692,地址:云南大理喜洲四方街内”
店铺边上就是民国初期云南首富严少洲故居,严家大院了。当我拿到名片的一刹那,我突然知道了,为什么喜洲出富商了!
201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