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阿斌
阿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23
  • 关注人气:1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2013-01-16 21:44:09)
标签:

全人类

国民政府

法国人

指挥官

遗迹

文化

分类: 民俗心旅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昔日飞虎队总部,今日国企总部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当年大楼原貌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每一层台阶都是镌刻着历史的记忆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磨光水泥地,三十年代最新建筑材料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大厅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木门铰链还在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台阶如同时光键盘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西式窄窗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龙云的题字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三楼的窗明显与一二楼不同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不伦不类的装修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松柏树根被水泥浇死了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最下一层是原来大楼的基础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石雕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将军房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木窗依旧,记忆依旧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内老楼格局基本没有变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还是当年的老门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今日生活昆明的退休职工居住在这里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有一段文革记忆!
探访美国飞虎队在昆明总部的遗迹
注意后部,是否像飞机的尾翼?

一般到云南旅游的游客,都把昆明作为一个中转站,来去匆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几轮城市大拆建,昔日具有法国浪漫风情的西南古城,如今已经成了一座布满城中村和高架桥的新型城市了。除了城中的翠湖和西南的滇池等自然风光外,在昆明中要找到一处让人值得旅游的人文景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尽管如此,昆明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是难以磨灭的。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让日本军队始终没有能够占领这座城市,乃至周边的城市。而这正好成了当年整个国家抗日的后方基地。不仅许多内地大学迁入昆明,到后来作为援华的美国退伍飞行员组成的飞虎队也把总部建在昆明西郊。

在过去的教育中抗战史一般都是游击和八路史。今天我们才知道了越来越多的真相。作为这段真相的佐证,飞虎队的历史作用也得到了正确的评价。

昆明曾经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了十大抗战纪念遗迹。在已经基本拆完旧房的昆明,再去找十个抗战遗迹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当年飞虎队在昆明的总部就是被评选的遗迹之一。

冬季的昆明,中午的气温有16度,空气指数不到60。相比在北京和上海被动吸毒的天气,昆明的气候确实让人舒服的除了吸口空气晒晒太阳外,啥也不想做了。

与好友安云兄还是不情愿晒太阳,于是一起驱车来到滇缅路边的十四冶建设集团公司。曾经的老央企,如今已经改制成地方国企了。公司的办公楼就是自1964年搬进后原飞虎队总部大楼。如今,这座大楼周围都是居民楼,是十四冶退休和员工家属的生活区。那些家属楼有六十年代建的,也有八十年代建的。

如果没有大楼前的四根罗马立柱和五层磨的发亮石台阶和门厅的水磨石地,你根本想象不到它是一座有着70多年历史的西式老建筑。

如今的房子,已经被这家国企胡乱地装饰成一座四不像的建筑了。

墙底边上部贴着一圈石块,上部的墙体在灰色的涂料上画出一个个小方格,远看就像是墙砖,近看像画符。

一位今年七十四岁,退休在家的十四冶老职工告诉我,当年八十年代他从基层到这里办事,那时候的房子上部全是青砖,窗框全是花岗岩石圈。只有两层楼,大屋顶,门厅上面是个大平台。后来机关房子不够用就在三楼加建了一层。如今看上去确实不伦不类。三楼的窗框大小是下面两层窄框的几倍。

这栋房子是1936年建的,当时是云南政府出资建的,是建给当时云南昆华农校的。周边还有其他建筑以及大操场。时任云南主席的龙云亲自为大楼题写了“豳(音斌,周朝一小国名))风基础”四个楷体。这四个字被刻在大理石块上,并嵌在了大楼的东侧墙角。

大楼刚使用不久,抗战开始,内地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大,把老师和学生纷纷转移到昆明来。这段历史在《南渡北归》一书中有详细介绍。到达昆明后,房子就凸显紧张了。昆华农校主动将大楼租给急于找房安顿师生的西南联大,联大把理学院就搬进这座大楼里。许多如今的名人,当年就在那里读书的,包括现在的著名教授杨振宁。

 直到1939年,西南联大自己的校舍建好后,就搬出了。1941年有美国退休军人陈纳德将军组成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来到中国,从事像白求恩一样的志愿者工作,不过这些志愿者是架着军机与日军作战的。由于这些飞机身上画成了老虎的头像,因此,当地人把这支空军称为“飞虎队”。飞虎队在抗战时对于保障云南后勤基地不受日军军机侵犯起到了重要作用。

 飞虎队一到昆明,国民政府就把闲置的昆华农校大楼给他们使用,并按照飞虎队的要求,在大楼西侧的操场上建起了许多平房。这些平房供飞行员和指挥官使用的。当然,应该也包括陈纳德将军。如今这些平房只剩下两排了,成为昆明开关厂幼儿园和职工家属宿舍。这些房子从空中鸟瞰下去向一架架飞机,如今从高处看那些残存的房子仍旧可以发现他独特的机翼设计布局。

 这座大楼解放后立刻被政府没收,并划归当时的云南冶炼厂使用,直到1964年,当时的冶金部第十四局将管理机构搬进来,一直使用到今天。因为十四冶原来是一家央企,所以,尽管在周边房地产如火如荼,十四冶那些破破烂烂的房子到安然守住,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如今,包括当年飞虎队的大楼和隔壁开关厂内的平房——当地居民叫它为将军房。这些建筑仍旧在使用中,只是没有见到任何一处介绍这些建筑的文字材料和标志。

本来这些房子的历史故事早就被淹没了,前几年抗战史回归真相后,不少当年飞虎队的老战友纷纷回到昆明,他们首先去参观的就是这座当年他们的总部大楼和宿舍区。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

通过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十四冶老职工介绍,这座大楼当年是法国人设计的,到了八十年代,他们公司还收到法国建筑设计所的一份回访信件,了解建筑使用的情况,当时他们就组织人员测量,结果发现长度近六十米的大楼,东西两侧的水平误差只有6厘米。老人说,这个地区地基不好,为了按照龙主席提出能够具有“豳国一样长久的基础”,地基都是打了许多大树木材。

老人指着门口当年种植的松柏树,无不痛心地说:“你看,把树根都用水泥浇住了,把好好的外墙涂上涂料,把好端端的二楼加了三层!可惜了这座西式建筑了!”

老人知道我要去看隔壁的将军房,非常高兴地说:“那些房子基本没有破坏,还是原样。”

当我们走进当今的将军房,如今的家属院,发现整个建筑除屋顶外基本没有变动过,甚至连房内的木门都没有更换过。

其实,这也不是归功于什么保护措施,而是那些居住在那里的退休职工,生活非常艰苦,根本没有能力去更换铝合金门窗和防盗门。事实上这些居民房内连小偷也根本不会去光顾的。

七十年前的那段历史正在原来越还原历史的本质,人已过世,历史可以胡编,但是那些与历史同在的建筑却是见证人,他屹立在那里就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事实!

期待昆明能够为全人类保护好这些已经绝无仅有的抗战遗迹吧!

2013/1/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