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羊窝的清代古村落
规划合理科学的清代民居
大原木的祠堂
四川民工租赁祠堂的养鸡场
欧阳后代的家
零星的欧阳后裔仍旧居住在老屋中
送鸡蛋来孵化的农民
成了小鸡运输场的祠堂广场
从化钟楼村:在孵鸡场中浮生的清代古村落
去钟楼村是有计划的,在网络上查询资料看到,这个古村落,就在钱岗村不远的神岗镇上。在经过县道驶过木棉村不久,看见一座破旧的门楼,上书“钟楼”两字。知道这就是钟楼村了。
去钟楼前,在网络上查询了一些资料。据资料介绍,这个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历史记载,只不过说是整个村都是欧阳氏,其后裔欧阳宇团回忆写出来的《钟楼记》记述,该村建于清朝咸丰己末年(公元1858年)。
钟楼村没有象钱岗村的村民那样有显赫的祖辈。人们能够记住这样的一个古村落,恐怕是因为在离广州市区几十公里的山区居然能够保留着一座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而且这个建筑群无论是房子的规划还是房子的保存完好度,都是今天研究清代建筑和民俗史最好的原生态物证。该村在2003年8月已被正式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遗址。
我们就在村口的空地上把车停下。空地的中央是一座祠堂,沿着花岗岩的台阶就走到了高大的大门前,很是雄伟,足有三米多高的双开木门,门头的石匾上刻有几个铿锵的书法字“欧阳仁山公祠”。公祠的两边就是一字排开的村民居住的住宅了。
让我吃惊的不仅仅是公祠的气势和雄伟,恰恰是发现走入公祠内,杂物满地,异味冲天,一群男女在门厅左侧的桌子上,男的坐着吸烟,女的在整理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桂圆。一攀谈才知道,这些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是来自四川泸州,他们在这里租了这座有150年历史的祠堂做小鸡的孵化场。里面的祠堂里都是小鸡在唧唧碴碴地叫着,主人不允许我进入鸡房拍照,怕有细菌感染给小鸡。据祠堂门口墙上挂的介绍牌说,这座公祠是建村者欧阳枢与欧阳载兄弟为纪念父亲欧阳仁山而建的,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是目前从化发现规模最大的祠堂。砖木石结构,硬山顶式,共有99个门口,取“九九归一”之意。
可惜这99个门,因为小鸡挡道,我也就无法去探个究竟了。
门口不时有汽车和几个老人挑着担子过来,把整箱整箱的鸡蛋卸下来,搬进祠堂内。看得出,这里的生意还是挺红火的。
祠堂左右两侧都是清代的村民房子。建筑保存非常完好,不过是基本没有人气了。每个巷口另有门楼,上有巷名。过门楼,巷中间是一条花岗岩砌边、青砖铺底的排水渠,依地势步步而上。巷两侧是三间两廊的民居,每排7户,每户两廊相通对望。这样的建筑布局确实很独特,对于邻里照顾,防盗贼入屋,均可以很方便地互相照应,一家有难,众人相帮。此为“守望相助”的建筑形式,据说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紧挨着公祠右侧第一条巷子的顶头,有一户人家居住着,其他住户门都空关了。由于建筑只有百多年的历史,所以房子的结构还是非常结实,看不见败衰的迹象。征的主人同意,我们进入他的家参观。家中正好有四口人,除主人夫妇外,他的儿子正好也从外地打工回家。主人的太太正在给只有两岁多的孙子喂饭。主人很是热情,告诉我们自己就是欧阳的后代,这里的发房子就是祖辈留下来的。
我仔细观察了这里的建筑,与我们刚才结束参观的钱岗村完全是两种风格。这里的建筑风格与我在参观开平碉楼一些村子的风格几乎是一致的,
民居的布局则为三间两廊,民居的一门、一墙、一趟栊,都凝聚着当年人为“防卫”费煞的苦心和智慧。民宅的墙有三层,夹在内外两层的中间层,是不规则的废砖,盗贼根本不可能撬墙而入。
与开平古村的民居一样,这里的屋内都没有窗户,只有门和墙,家里惟一的采光口只有屋顶一块不到20厘米宽的明瓦,阳光从那小小的瓦片洒漏下来,很有韵味。这样的设计,一是用于防盗;二是房间阴凉的需要。外面炎热,这里却是一派阴凉世界。这样的设计风格就是典型的岭南民居格局。
屋外的排水渠道正好沿着从到低的地势,拾阶而下,房子也正好是错落有致。
如今的钟楼村因为修了县道,不仅把村口的池塘给填了,而且还因为交通的便捷,村上的人都搬到外面建了新房了。古村里居住的都是当地的“贫困户”,因为他们赚不到钱没有能力盖新房子。我参观的欧阳主人家,他也告诉我,等儿子打工赚钱后他们也打算搬出去造新房了。也许过一段时间,这里的祠堂小鸡孵化场会异常的火暴,而村子的民居就会成了空村了。
这恐怕都是钱惹的祸。有钱了要多吃鸡,有钱了要住新房子。
离开钟楼村的时候,我实在是带着很重的遗憾。我实在搞不清,既然是广东省的文物保护遗址,怎么就可以成了四川民工的养鸡场。这样的养鸡场恐怕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养鸡场了。
中国人祖先的遗产太丰富了,真的丰富到可以把一座150年的清代祠堂当成养鸡场的地步了吗?
我的心在颤抖!
(2007-9-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