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言论心声 |
社论/言论/天下事 | 2002-05-17 |
搭顺风车动作要快
新加坡政府鼓励民间企业搭“中国顺风车”,许多新加坡商人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于是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如何搭车,但还是在大上海地区鲜见新加坡民间中小企业的旗子。最近,笔者在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组织的商务考察团团员交流中,大家对此也有同感。
与其相反,台湾政府却对台商进军大陆设置不少障碍,可是在大上海地区(含苏州、昆山、杭州)有超过40万台商和家属在生活,笔者甚至曾在昆山一个偏僻的小镇的小饭店里遇到一群生活在那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台商,更不要说在苏州工业园区里那些埋名隐姓、改头换面的台湾超级巨无霸企业,正在悄悄建起绵延长达数公里的工业厂房。
笔者分别来自台湾高雄和中国苏州,都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企管硕士,目前在上海工作,出于对新加坡的关切,我们会经常互相讨论新加坡和台湾商人的不同。
同样是华人、同样是商业化的社会,为何两者开拓大陆市场的步伐差异如此之大。讨论经常是面红而赤,新加坡和台湾商人到底、究竟、为何、怎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差异。终于我们在碰到了两件事后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我还会来上海的!”
林先生是台湾高雄一家建设公司的老板。台湾建设业一段时间的低迷行情,让他有了不少空余时间,拥有硕士学位的他对中国的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年3月份,他和一帮朋友到上海考察,就询问笔者哪里可以上中医大学,当时,我们以为他开玩笑,就随便答应帮他了解。
5月份他又从高雄打来电话询问,我们告诉他几所苏州、上海等地中医学校。7月份笔者的手机突然接到一只号码比较陌生的上海电话,一接才知道是林先生在上海新租房里打来的电话,邀请我们星期天到他上海的新家做客。这个电话着实让我们两人吃惊,要知道林先生可是才第二次来上海哟!
星期天应邀上他的新家做客,新家在金汇苑,这是一个台商居住的集中小区,林先生兴奋地告诉我们,上海医科大学决定录取他,他准备把家人带来上海一起居住,并且已经联系好当地的小学,准备8月份把儿子接来与当地上海小朋友一起读书,当地小学也答应接收,为此,林先生按学校的要求支付了一笔几千元人民币的赞助费。
交谈间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当然准备要尽地主之谊,邀请他到餐厅小聚,林先生忙摆手,并告诉我们已经请了当地的阿姨来做饭,还教她烧台湾菜,希望我们来检查他几个星期来当老师的成果。
当我们看到清淡的烫青菜、冒着热气的卤肉出自上海阿姨之手,真让我们两人感到惊叹。林先生诙谐地说他自己只是奉命执行任务的先头部队,大部队(太太和两个孩子)来驻扎之前,要完成一切后勤工作。
几个星期后,我们又接到林先生的电话,这次他告诉我们,因为,上海医科大学将并入一所著名学校,原来谈好的录取条件,新学校认为不符合规定,所以无法录用他,经过再三努力,还是没有结果,为了赶在台湾小学开学前把儿子带回去,他决定离开上海回高雄了。临行前,我们都到机场送行,林先生乐观地说:我还会来上海的!
春夏秋冬已逝,投资仍在谋划中
几乎与林先生初次到上海的同时,我们又接待了一位在新加坡从事食品行业的陈先生和他的股东,他们希望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准备生产、销售他们的产品。
笔者陪同他们考察了苏州、上海市场,他们看到了市场的机会,并有信心与当地产品进行竞争。
回去后,陈先生写出了一份非常有份量的投资计划书,出于对笔者的信任,他把报告发给我们提意见。报告中提出了自己发展目标以及竞争策略。笔者为新加坡人的严谨的工作作风而感到敬佩。
几个月过去后,这些朋友又来了一趟,考察店面。回去后来电告诉我们准备选择上海为发展突破口,希望我们帮助提供公司注册的有关情况以及当地材料、设备供应商名单。
几个月后,这几位朋友又到上海考察设备等,又过几个月,他们又来了一趟上海。每次,陈先生都会带上一点他们公司自己生产的食品给我们品尝。说实话,这些食品味道确实诱人,我们也期待陈先生早日在上海当地生产,这样我们也就可以品尝到新加坡口味的食品了。
春夏秋冬,一年多过去了,眼看着市场上同类产品在市场上不断扩张,但我们要尝新加坡口味的只能等着陈先生考察上海时捎上一些,以便解解馋。而事情还在谋划之中。
这是两件真实的事,又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始的。一个已经有了结果,一个还在进行。
快速反应、灵活应变
台湾商人的果断与新加坡商人的谨慎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大概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台商在中国大陆成功和辉煌的报道,像林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小事情以及这样的结局,当然不会有人去关注。
商场如战场,没有包赢的结果。但是,现实生活中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像飞蛾一般前仆后继,才让世人看到台商的星星之火为何正在燃烧着中国大陆的大江南北。我们也想大声地对新加坡朋友喊一句:快快燃出你们激情的火焰,去点燃神州之火吧!
在笔者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台湾TVBS电视台播出了采访台湾广达公司的董事长林百里先生的节目,林先生在回答记者什么是台湾精神的核心时,他用了非常缓转和平静的语气讲出了八个字:快速反应、灵活应变。
其实,这八个字也是台湾商人性格的写照。愿新加坡商人多一点台湾商人的快速灵活手段,而台湾商人多一点新加坡商人谨慎稳妥的谋略。
·杨献章是台湾高雄人,周斌是中国苏州人,目前都在上海一家台资企业担任高级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