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釉陶器赏析
标签:
常熟嘉莲堂辽三彩摩羯鸡冠壶凤首瓶 |
分类: 辽代瓷器鉴赏 |
辽代釉陶器赏析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它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契丹民族以游牧、渔猎业为主,日常生活习用木制器皿和皮囊,对于制陶、制瓷并无基础。辽代设窑烧造陶瓷,约始于辽太宗朝。由于技术上受中原影响,因此,无论是陶瓷的造型和装饰工艺都与中原北方窑口相似,但也有一些制品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现以嘉莲堂收藏的几件辽代陶瓷器为例证,分述于下。
http://s4/mw690/001mfMsfzy7dediv10793&690
鸡冠壶属考古学命名,辽代汉语称为“马盂“,即马上所携带的容器。鸡冠壶有扁身单孔、扁身双孔、扁身环梁、圆身环梁、矮身横梁之分,式样颇多。在断代上,以壶身保留皮囊祖形程度多少来推定其时间早晚。此器属扁身单孔式,为辽早期制品。
http://s9/mw690/001mfMsfzy7dedkmlV618&690
高21厘米。
壶身为一摩羯,卧于莲花座上,长鼻利齿,双目圆睁,口衔宝珠,带翅有鳍,通体饰鳞片。一朵长脚如意云在翼、尾之间轻轻一搭,就成了绝妙的手柄。嘴中空为流,头顶另有注水口。此器为陶胎,质细结,呈淡红色,上挂白色化妆土,复施黄、绿、白三彩釉。釉色稍显呆板,不够浸润交融。另从成型工艺看,器身为前后两爿分别模制后粘合而成,纹理清晰,精致规整。但从应用角度分析,实用性不强,应是明器。
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动物,古代印度的雕塑、绘画艺术中都有它的形象。摩羯于四世纪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融合了本土“鱼龙变化”的美好祝愿而流行于唐代以后的各种器物上。
http://s10/mw690/001mfMsfzy7dedmIuvL89&690
高33.6、口径10
花式杯口,环纹长颈,颈端塑有凤首,喙、耳、眉、眼刻划生动有致。瓶身修长,宽肩瘦足,胫部稍向外展,整个器形犹如头戴凤冠、敛翼直立、引颈远眺的凤鸟,形态优美,惹人喜爱。红陶胎,上挂白色化妆土,施黄釉至下腹部。釉色厚重雅致,釉面开细碎纹片。圈足,足内墙外撇,足跟处有3个泥垫疤痕。
http://s11/mw690/001mfMsfzy7dedKbav89a&690
高3、口边长12.2厘米。
方形平底,侈口曲边。器里饰牡丹图案,花纹平地隐起,线条清晰流畅。施三色釉,白地、黄花、绿叶,色调明艳光洁,富有装饰情趣。器外壁挂淡绿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淡红色,质地细软,为掩其胎色,表面挂有白色化妆土。
此器简洁规整,器身和纹饰为印模一次压印而成,风格别致。文献中记云:“汉食贮以金器,蕃食贮以木器”,如此式样,为辽瓷中独有,其形制可能源于契丹民族习用的木制之同式器皿。从锦西西孤山大安五年辽萧孝忠墓和建平和乐村大安六年辽郑恪墓出土的器物分析,方碟盛行于辽代晚期。
http://s3/mw690/001mfMsfzy7dedqdSNA72&690
高25.8、口径2.3
管状流,指捏环状提梁,
此器体厚重,质粗结,色白微黄,含杂质黑点。器身先施白色化妆土,后挂透明玻璃釉,施釉至下腹部。釉面光滑饱满,莹润透彻,开细小纹片。器型长身直立,没有仿皮囊缝合的突棱装饰,当为辽晚期制品。
综上所述,辽代釉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辽人的手工业明显受汉人的影响,但其产品能满足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及艺术欣赏能力的需要。如皮囊壶、鸡腿瓶、穿带扁壶、凤首瓶、方碟等制品,为辽窑所独创,形制独特,风格质朴稚拙,乡土气息浓郁,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二、辽代釉陶的彩釉装饰是在唐代釉陶工艺上发展起来的,但色彩比较单调,除单色制品外,三彩器一般以黄、白、绿、红诸色釉分别涂于印花或刻划花图案的不同部位,效果呆板,不似盛唐三彩那样浑厚、流动、浸润而绚丽多彩,倒与中原地区的宋三彩异曲同工。
三、装饰手法简单,印花工艺有的是从器型到装饰一次模印成功。刻花、划花层次不多,图案也显粗朴随意。
四、制胎原料没有经过精淘细练,胎体粗松,有杂质。受焙烧中火焰气氛的影响,胎色大多呈粉红色或黄白色,质地较软,颜色不正,为增加釉面美观,施釉前往往挂化粧土。
五、根据出土资料分析,辽代釉陶在辽墓葬中出土的数量多、比例大,而在城市文化遗址中则以瓷器为主,单色釉陶很少,三彩更少。由此说明一个问题,辽代釉陶在生活中使用较少,主要是作为契丹贵族的殉葬明器。
辽代釉陶是我国陶瓷艺术中形象新颖、风格别致的珍贵遗存,它运用中原的技艺和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制造出适合契丹人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作品,并通过色彩、纹饰、器型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时代气质,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和艺术上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