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积累有“的”,解题有“方”

标签:
2021年高考语文教学教学研究文言文阅读高考备考 |
分类: 语文教学 |
(3)推断能力需提升。
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词比较生僻难懂,或者词义复杂多样,很多考生并不能直接知道其意思,这很正常。要想比较准确把握其意思,往往需要通过推断来确定。推断重要方法有:依形推义法。如2020年高考卷的“粜”字,其结构由“出”和“米”二字构成,再结合语境可顺利推导出其意为“卖出”。语境分析法。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中的“醵”字,单独来看,很难确定其意思,但如果放在原文中“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则能比较清晰地看到“醵”字前文语境为“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这是“倡议酷醵金”的原因,过程是“诸生争应之”,结果是“得金数千”,由此可推导出“醵”字为“凑、聚集”之意。此外,如“语法分析法”“知识迁移法”“成语印证法”等都是解决此类文言现象的很好方法。
(4)文言句式要掌握好典型。
综观2020年全国高考卷,文言句式基本覆盖了高中阶段所应掌握的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及被动句等常见的文言句式,但要注意的是出现的文言句式普遍比较典型,基本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典型的句式类型。如被动句主要考查了有标志词(如“为……所”、“见”)等的典型类型,至于其它类型则较少涉及。因此,考生在文言句式的复习中要抓住典型类型,记住其典型结构特征,结合典型例子加以掌握即可;大可不必为一些比较生僻的句式纠结不已。
二、解题有“方”
1. 文言断句题。
给文言文断句时,最好抓住的当然是标志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重复实词等),但从近年高考的情况来看,尽量避开此类词似乎渐成命题人的共识。因此寄希望于通过标志词的掌握就能应对高考的文言断句考查似乎不太现实。高考中对此类题更多的是从语法、修辞、句式等的角度来进行考查,其中尤以语法分析能力为考查重点。所谓“断句”,顾名思义即是划分开句子与句子(也有时是词语与词语、短语与短语)的界限,而作为一个句子,主语、谓语、宾语往往是其独立而完整的标志。而在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经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且主语经常承前省略;而谓语最典型的标志词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且极少省略。因此在断句时要密切关注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及动词,其往往是断句的关键所在。如果一处主语(包括省略主语)、谓语(常为动词)、宾语(不一定有)齐全,那么这个句子往往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其主语前、谓语(宾语)后往往要断开。
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为例,其题目如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该句中,除“南星攀龙大中”及“涟光斗”之间是并列词语之间,“光斗光斗”是并列实词之间的显性停顿外,借助语法分析能很好地将相关的难点逐一化解。“(光斗)劾忠贤及魏广微”是一个完整的主(光斗)谓(劾)宾(并列名词短语)结构,据此结合选项,用排除法可排除A、C选项。“拟”是打算、准备的意思,“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时间状语,“(光斗)拟十一月二日上之”是一个完整的单句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从而选出正确项为C项。
2. 古代文化常识题。
此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识记”不多说,平时多注意积累即可;该题考查的难度在于一些选项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与推断才能确定其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是否正确,其考查的是该词语的语境义,这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语境意识方可确定选项的正误。从近年高考考查的情况来看,此题基本要求考生在对古代文化常识熟练识记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语境推断能力,单纯依靠识记已经很难应对高考对该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3. 文章内容概括分析题。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本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本类题型设置陷阱的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解答此类题一般的步骤为:[通读原文,理解文本大意]→[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将选项与原文比对,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总体而言,此类题难度不算太大,但不少考生常常在此丢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本意识不强。这类考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文本的习惯,导致文本意思把握不准、层次分析不清,以致选项对应区间锁定不了,发现不了选项的问题所在,结果往往是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打乱了做题的节奏,甚至影响到做题的情绪。因此,做此类题时切记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所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如此方可发现问题所在。
文言翻译对一名考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翻译方法的运用能力等全方位进行考评,可以说文言翻译水平的高低,能比较好地反映出一名考生的文言文综合水准。所以,要想做好文言翻译题首先必须过掉文言基础知识关,只有文言字词句等知识过关了,硬实力具备了,文章才能读通、读顺,文言翻译题做好也自能水到渠成。要做好文言翻译题,除掌握必备的“留(人名、地名、官名等),删(同义反复的词语、不必要或难于翻译出来的虚词等),补(省略成分等),调(特殊文言句式等),换(古今异义词语等)”等方法外,还要牢牢树立两个意识。
(1)直译意识。
因为古代汉语多为单音节词,绝大多数文言单字都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这既是做到字通句顺的重要前提,也是确保拿到翻译得分点的重要保障。在落实直译原则的过程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常用方法外,还要非常重视“组词法”的运用。这是因为汉语一脉相承,很多的现代词语都是来源于古代的文言单字,在做翻译时有些字词看似不好落实,但如果在掌握句子大意的前提下,组以恰当的词语,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的文言翻译题: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其关键得分点为:
(1)“承”,承认、招认;“已而”,不久、继而;“为酷刑所毙”,被动句,被严刑拷打而死;“下”,作动词,被送往;“缓”,延缓、推迟;“图”,动词,图谋、谋划。
(2)“犹”,副词,还、仍然;“以”,动词,以为、认为;“所司”,有司,指主管的官吏;“趣”,通“促”,催促;“破”,破亡。
其中“承”、“缓”、“图”、“以”、“破”共五个词都可用组词法完成翻译,占到总关键得分点的一半。
(2)语境意识。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强调语境意识是基于两个维度考虑:宏观上来说,大多数考生对试卷文本并不能完全读懂,有一些句子的整体意思及句子反映出来的态度倾向等往往需要通过上下文语境方能比较准确把握;微观上来说,因为文言字词往往一词多义,很多词语的含义只有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才能确定。以2020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试卷翻译第一题如下:
又减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这个句子的语境为:“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这一段文字大意是说苏轼上任杭州后遇到大旱之灾,采用向朝廷求助、本地自救、筹钱防备等各种应对的方法。在把握了这个语境大意之后,如果将这个句子放入其中就基本确定了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苏轼采取的救灾的一个方法,其中的关键词语“减粜”、“活者”也大致能翻译出“减价出售”、“救活的人”等比较接近参考答案的意思,而不会将其翻译成“减少米”、“活着的人”等错误的意思。
特别要说明的是,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的文言翻译题相比较全国、、卷最大的显性变化在于将分值调整为8分(共两题,每题4分)。当然,其更为深层的应是对考生的文言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考生的文言素养评价方式作出了调整。每题5分的翻译题常采用“3+2”(即3分得分点,2分句意分)的赋分方式,而每题4分的翻译题则可能更多采用“3+1”(即3分得分点,1分句意分)或“2+2”(即2分得分点,2分句意分)的赋分方式。如果是采用“2+2”的赋分方式,则意味着高考对考生文言得分点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生要在练好自己文言基本功(如熟练掌握特殊文言句式、词类活用、重点文言词及上下文语境的推断能力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对得分点的敏感度与把握性。如果是采用“3+1”的赋分模式,则可能意味着对考生句意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陈述对象的完整性,句意表达的连贯性、准确性与得体性等),否则句意分很可能会丢失。但不管用何种赋分方式,文言翻译分值的变化都意味着新高考对考生的文言综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考生做好更为充分的素养储备。
5. 信息分析、筛选、概括题。
这是在2020年新高考卷中呈现出来的一道创新题型,作为即将应对新高考的考生而言,此类题型理应成为备考的重点。但其实,这种题型在历年高考及各地方自主命题的试卷中早已是屡见不鲜,而且考查的内容及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下表4是2020年高考全国各地试卷中类似的题型:
此类题型设问的对象涉及人物形象分析、文章内容理解等方面,但最核心的都是对文本信息的分析、筛选、概括等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对文章内容基本把握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第二,锁定作答内容区间;第三,找出关键语句,翻译并理解其内容;最后组织语言,根据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或直接引用原文语句呈现答案。
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为例,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题分两问,前一问问凑钱救助左光斗的原因,后一问问救助的结果,两问之间各自有界限,但又前后关联。然后,根据问题锁定答题内容区间为“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接下来,抓住关键语句翻译原文,其核心意思为“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時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据此分析,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原因。结合语句“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分析可知救助的结果。最后分点概括答出“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总的来说,新高考的到来虽然会给文言文考查带来试题类型及素养要求等方面的一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考生来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针对性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言能力与素养,需要通过对解题方法的熟练掌握来追求更大的得分效益,唯有二者交融汇合,才能真正做到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