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重视诗、礼、乐?……
(2013-08-31 10:19:28)
标签:
杂谈 |
孔子为什么重视诗、礼、乐?
以现代的眼光看,诗和礼和乐都和治国、平天下无直接关系和效用。现代社会主要靠法治。但在孔子时代和更早的时候几乎没有法律,而是靠“礼乐相治”。古人重家庭和家族、重亲子关系、代际关系。礼,就产生于家庭成员之间,然后扩大和普及到君臣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间。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人类现象。
孔子时代的思想家和西方如柏拉图等思想家的思维方式不同,不是用概念理性思维及其概念化的语言来理解世界,概念化语言之前的或前概念的语言是诗言,因此诗性的思维方式就决定了孔子等大思想家重视诗。诗言是一种语境化的语言,语词只有在语境中获得意义,而不是靠它本身的概念内涵获得意义。同时诗言具有音乐性或乐感韵味,是音乐化的美感语言,亲和于人的丰富情感和生存体验的语言,其中的思想也是有美感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诗——思无邪”的意思。
孔子强调每个人或君子都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意思可以这样理解——能把人接引到语言之境或境域、情境里去,感受语言的原本性——语境性、情境性,在其源头上理解语言的意义——非硬性的指称外物的意义,非对象化的意义、具有乐感和美感的意义,从而使人的思想“无邪”,中正,纯正,行为方式也随之纯正无邪。
即使从今天的文化现象来看,一个爱好诗或文学、音乐的人,也总是比“不学无术”的人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影响和教育后代,有利于“文明礼貌”的建设,解决单纯的法治解决不了的许多社会问题、人的精神和思想问题、身心健康的问题。
现今的社会体制其根基是概念思维,但其实是无根的。诗性思维才是根。
孔子最反对的是“意必固我”式的概念思维。他从不为“仁”、“孝”、“天道”、“(人)性”下概念化的定义,都是把它们放到具体情境、语境中随机地显示它们的意义。这就是一种不离实际生活的诗性的理解或解释方式。中国古代思想经典(如,四书)中“子曰”往往离不开“诗云”,或是用“诗云”引出“子曰”,或是用“诗云”来引出“子曰”,不是硬邦邦地全是说教和说理。孔子深知硬邦邦地说理是没有根本作用的,人的思想也不是硬邦邦的,而是像“窈窕淑女”那样“窈窕”的,富于诗意和情味的,否则打动不了人,教化不了人,使人温柔敦厚、文质彬彬、有礼有节,从而达到社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孔子这种想法看似幼稚和天真,但仔细想想其实不然。
孔子的这种思想是思到了根本上的“有根”、“护根”、“守根”的极大智慧,它能使人从根本上活得快乐和幸福。因为,“乐者,乐也”——由乐兴起的诗(诗性思维和诗化人生),由诗兴起而立的“礼”——由“乐理”和“诗言”的行为化之礼)都是根本的或深层的快乐的事情。人从法治或法律那里是得不到这种根本快乐的,成就不了乐感的人生。这也是孔子的“人道”或“仁道”含义所在。我相信,每个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人在心底里都在呼唤孔子,尽管声音很微弱。
“礼乐之治”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