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桑的《泉》……
(2011-09-09 08:10:30)
标签:
杂谈 |
1916年,在诗人查腊、画家休森贝克和阿尔普的倡议下,为逃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而避居中立的瑞士的一批艺术家成立了一个艺术群体,并从词典中随意翻出“dada”一词用以命名,自此,达达派诞生了。他们强调反传统,反理性,反审美,反道德,甚至反对当时已经非常激进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他们认为,艺术与艺术品无关,任何现成物都可以是艺术品,从而将一切关于艺术的传统,统统否定。杜桑就是达达派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杜桑出生于法国的一个美术世家,从小学画,后入法国的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1911年,他的画风大变,宣称要改革传统题材,随后积极地投身到了达达派运动中,成为了一位在反传统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艺术家。杜桑的作品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绘画观念,几乎每一件都要引起评论界和公众不同态度的巨大反响,尤其是他的著名雕塑《泉》,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一片哗然。
《泉》这一作品其实很普通,也很简单,只是把一枚男厕所用的瓷质小便器钉在了木板上,器壁上写有“R. MUTT 1917”字样。MUTT由生产这枚小便器的莫特工厂的名字转讹而来,其意思暗示了“丧家犬”。有人指责杜桑是剽窃现成的制品,他则辩解道,是否由作者创作并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选择了它,并“使人们用新的角度去看它,原来实用的意义已经消失殆尽,它却获得了一个新的内容”。通过这件作品,杜桑向传统的艺术概念发起了极为尖酸刻薄的挑战。他宣称,这件作品的外缘曲线和三角形构图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别无二致,而它那柔润、光洁的肌理效果和明暗转换与古希腊的雕刻大师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大理石雕刻完全一样。
据说,这件作品第一次在纽约展出时,被愤怒的观众当场捣毁。1927年,杜桑又为纽约现代美术馆复制了一件。姑且不论《泉》是否可以称为一件艺术品,一件雕塑,它确实反映了一种艺术观点,反映了一种把作品的形式与它所要表现的内容完全脱离开的艺术概念,在艺术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