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启示……
(2011-06-21 22:58:19)
标签:
杂谈 |
在中国,一般来说,毕加索的画老百姓看不懂,除非是他早期的写实画。但西方人多有科学和哲学常识,因此能看懂。他的画真的需要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空间弯曲)、量子力学等科学知识才能理解和接受。这方面,西方人普遍具有这些知识,而且重视这些知识,并习惯于以这些科学知识去衡量艺术。这种以科学的知识眼光看艺术的方法,在印象派绘画那里也有体现。如果没有牛顿的色彩学知识,印象派绘画也站不住脚。中国老百姓连“印象派”也难以接受,就是因为没牛顿那样的色彩学知识。
但在我看,毕加索的画除了有科学知识的理论背景之外,他的画的重量感、气势感、这些属于个人形式风格或“说话的艺术风格”的因素也是获得画坛认同的因素。假如他的笔触笔致、造型方面纤弱、无力、轻浮,在我看来,即使再怎么“立体”,也不会成功。中国人重“用笔”有力度,这在毕加索的画中也能看得出来。这个因素以往总是被人忽视。
的确,到了毕加索,绘画“怎么画都行”了,这无疑是绘画艺术的大解放。任何一个没有写实技巧的人,只要懂得“相对论”就可以大胆放手地作画了。
然而,绘画之为艺术,毕竟不同于科学,也不是科学原理的示意图,如果这样做,艺术就会终结于科学或理论。绘画不能像科学论文那样说得清科学原则,自然终结于科学。再者,科学将有形有质的世界变成抽象的“意义世界”,用抽象对付具体的感性存在,你绘画模仿科学,这太无人性了。诚然,毕加索也不是想模仿科学,他只是受科学启示而将科学引入绘画艺术中来。这方面他得到了西方画坛和整体社会的认可。可见毕加索的成功是整体社会中的科学思潮使然。毕加索不过是代言人。同样,毕加索之后的杜桑等辈也是这样的代言人。
我这里并不是一概反对西方现代艺术,反对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我想说的是,绘画毕竟是绘画,是要用画笔去画出某种东西,并要和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完全不相似,不似曾相识,那也不算是画。如果用现成品代替绘画,如杜桑那样,或专门玩概念艺术,那也不叫画。绘画,毕竟有边界,越过了边界,就不是画,不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