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翼《宋词选注》的局限性分析
(2009-08-14 01:33:56)
标签:
文化 |
胡云翼《宋词选》
一、版本情况
胡云翼《宋词选》成书于1961年,1962年2月由中华书局发行第一版,同年8月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以后各年代亦有多次修订和重版。
196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开始出版发行。1978年3月重排第一版和1982年重排第二版的印刷发行量达上万册。同时在以后的1997年,2000年,2002年等年份又多次重新印刷出版。做为“历年来最受广大读者欢迎”的词选,胡本《宋词选注》自成书至今一直是广大词学爱好者的阅读首选。
二、胡云翼《宋词选注》的局限性分析
时代下的“局限性”
在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的前言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些作者最基本的词学观念,了解到作者对于词的兴衰演变过程的基本认识。在这个选本里,作者认为词由音乐(曲子)的变迁而产生,而后由于宋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以及大批作家的革新,加上君王的提倡而兴盛发达起来。其中作者列举了柳永对长调体制的发展和苏轼转变词为艳科等的一些词学史观点,而这些也正显示了作者以新文学观念和现代意识审视宋词的价值。
不过,通观此选本我们就会发现,作者以豪放派为主要选注对象,而对风雅格律等其他流派则似乎有点冷落,甚至出现厌弃的态度。读完胡本《宋词选·前言》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豪放派“光芒四射”,婉约派“耽于逸乐”。这应当就是胡本《宋词选》的局限性吧!
我们知道,作者著书的那个年代,我国思想文化界正受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人们对于思想内容及艺术性的认同与时代政治背景紧密联系,这就不免出现理解上的狭隘和片面性。胡云翼先生在《宋词选·前言》中这样说:“我们根据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原则来评选宋词便不能不定出新的标准。这个选本是以苏轼、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作为骨干,重点选录南宋爱国词人的优秀作品,同时也照顾到其他风格流派的代表作,藉以窥见宋词丰富多彩的面貌。”(《宋词选·前言》第24业)的确作者选录了大量的豪放派和南宋爱国词人的作品,其中选录辛弃疾的极具爱国思想的作品40首,苏轼23首,李清照11首,柳永、欧阳修各7首,陆游11首等,但是作者所谓的“照顾到其他风格流派的代表作”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只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许多同时期优秀的词作并未选入其中。同时作者这里所谓的“思想性,艺术性”显然仅仅是局限于“爱国性,向上性”而言的。正如胡云翼在《宋词选·前言》里所说:“词至南宋发展到了高峰,向来人们都认为宋朝是词学的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如果把这话说确切一点,这光荣称号就应归之于南宋前期。这时期爱国主义词作突出的反映了时代的主要矛盾---复杂的民族矛盾,放射出无限的光芒。(第13页)可见作者将词的最高境界(辉煌灿烂)定位在了爱国主义性上。
不只是选录篇目上的偏颇,就是对不同流派词风的评价也是大相径庭。纵观《宋词选·前言》,作者认为豪放派词人一般皆好,而婉约派词人一般皆不好,这主要是因为,在作者的思想认识中始终有一个走不出的时代误区:豪放意味着爱国向上,婉约意味着柔靡无力。加上当时人们将思想性、艺术性狭隘的误解为爱国性、向上性,所以会出现所谓的婉约文人词“脱离现实,缺乏思想内容的认识”。其实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不仅仅是豪放派的专利,婉约派也有自己很大的贡献。诚然,豪放派多写市民的生活,真正的反映出了人民的思想和时代的面貌,而婉约派多些上层士大夫的闲适自得,似乎显得空虚贫乏,但这也绝不能偏颇的说婉约派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无聊文学,应给予摒弃。用现代的审美观念来说,文学以表现作者内在真实情感为至境,那么这种婉约的表现手法也就无可厚非了。所以我们说,作者对婉约与豪放两派作家作品不免褒贬从心,抑扬失实。
总的来说,由于时代的影响,此选本并未完全反映出作者的词学观和思想认识,同时里面所出现的“失真”也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并非作者自己的主观误解。所以,对待此选本应汲取精华以习之,对于所存的“局限性”,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其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文: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