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钟书《宋诗选注》注文抄读及赏析

(2009-08-14 01:31:03)
标签:

文化

钱钟书《宋诗选注》注文抄读及赏析

 

【版本】  

钱钟书《宋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注文抄读】

游山西村

◎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1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种景象前人也描摹过,例如王维的的《蓝田石山精舍》:遥爱云木秀,初凝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柳宗元《袁家渴记》:舟行若,忽又无际;周《清波杂志》卷中载强颜文诗: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还有前面选的王安石《江上》:清》:“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不过陆游把它写的“题无剩义”。

 

【笔者赏析】

这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诵传的名句。有人认为它是从陈师道《登燕子楼》:绿暗连村柳,江明委地花”化出。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善于描写难状之景,而是在于将平淡语言处理的瑰奇多丽,可以说出语自然天成,富于哲理,耐人咀嚼。诗句中的一个“疑”字将山村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的惟妙惟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两句诗逼近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同时也让人产生出绝境处豁然开朗的情结。相信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再品读一下这两句诗就会精神振奋,于风口浪尖处寻真理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1

 

注:1这首诗里的””,”字都精致而不费力;第四句参看白居易的《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笔者赏析】

正如 钱钟书先生所言,“留”字,“分”字都精致而不费力。一个“留”字让人感同身受的想到梅子之酸,一个“分”字更是形象逼真的给人展示了一幅芭蕉油绿的画面,可以说作者以闲适自得之笔勾勒难写难状之感觉和视觉。同时,一个“捉”字也是妙趣横生,不仅体现出儿童捉柳絮时的天真可爱,也使得柳絮带有无限童心,与诗人般清新闲适,与儿童般童趣横生。在这样的景象中,作者没心思长睡,而是闲看儿童捉柳花,也就显得很自然了。正如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载杨万里自谓此诗“功夫只在一个捉字上”。总的来说,此诗体现了作者向往自然,追求闲适自得的超然心境。

 

◎李 

朝阳过山来,下田犹露

晌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1

青黄先后收,断折偻拾。

鸟鼠满官舍,于今又租人。

 

注:(1)要赶回家去奶孩子,路上不敢跟人打招呼。这样一点细密的观察在旁人这类实诗里还没见过。

 

【笔者赏析】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如此细节的描写,在其他同类诗中还是少见。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对人、事物的描写刻画往往不像西欧人那样从最细微处着手。正如要描写一个女子的美丽,中国人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抽象而大方的概念,而西欧人则用细微的肖像刻画来勾勒一种真实的意象。当然两种表现手法并无优劣之分,实属不同文化下的不同风格。不过有时候细节描写所起到的形象逼真的效果真比大气象下的勾画来的贴切。诗人用寥寥数语,描绘出妇人归家照顾孩子的急切心情的情景,实属难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