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恩鹏书
(2022-09-15 09:01:1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思轩博客 |
黄恩鹏致德善先生
德善先生:
您好!
非常感谢您对拙作的关注。您对这组诗的文本分析得十分到位,也洞悉了这诗所蕴含的内在。现世权贵对自然的戕害,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从2001年始每年都要自费去中国的西南(8次云南,3次广西,2次贵州,2次四川)等地,每次均在半月以上,特别是看到权贵们对于三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的破坏,真是令人痛心疾首!比如建水坝,一个三峡大坝还不够,还要在这三江上建多级电站,许多江河因此而枯竭了,许多生态遭到破坏甚至灭绝。我曾在诸多散文游记中提及。因此,借助于诗,来隐指丑恶,痛心人文的失落,也就难抑了。您评中看出了我对江河失色的痛楚,这让我欣慰,智者读诗,是以心抵心的。在这组诗中,它所隐含的文本还是巨大的。江河意象是我诗的主要,因为再等到若干年后,想象不到人们失去了江河会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作为大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文精神的呼唤和对自然要悲悯、敬畏,对世人的劝诫与疏导,但是,很难很难。但作为有良知的诗人,又不能熟视无睹缄默。因此,诗人是痛苦的,在这个扭曲了灵魂和精神准则的时代,诗人的呼喊只是一缕轻风而已。诗歌需要的是批判现实主义,这种批判不似过去的那样直接了,而是隐指。如此,诗才会“有意义”。多谢您的解读,这组诗有了知音,我非常感动、高兴。望常交流!祝吉祥如意!
施德善回复恩鹏
恩鹏君:您好!
读到您的纸条和邮件,我的内心也欣然激动。真正的诗歌总是少有的,其实这很正常。今天早上从光明网上读到张学昕的一篇短文,提到诗歌写作的美学压力,赞同其中一些观点和看法,如诗意力度、气度和长度,它应有的广阔性,文化气质,一定是发乎心灵又超越内心的。诗一定是思想深度和创造性形式之间有机而强力的互动。以及诗人的精神层次和思想水准的高下,决定了他对生活世界和存在的判断,等等。但个人认为,该文也是对今天真正汉语诗歌的一种变相屏蔽。我之所以于最近再次辟开“网络诗选读”栏目,目的之一就是彰显当下诗歌文本新载体下时有生长上来的好诗,尤其是关乎民生与社会现实的大生态、大境界的好诗,而不去议论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什么平庸、倾斜、缺失等等。如举出您的大诗歌,就是对有的悲观论调的纠正,也是对现实中丑陋现象的有力批判。正如您这封信中所说的,尽管这个时代扭曲了人们的灵魂和精神准则,但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诗人,不会等闲视之,缄默失语,必会奋笔直抒胸中积郁,隐指或直击社会弊端和丑恶。难得于网上相遇,望多交流!祝夏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