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以人为本”

(2010-10-25 17:32:35)
标签:

软三度

以人为本

海尔

财经

分类: 企业文化

再说“以人为本”

/管益忻

 

在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中,大概没有比“以人为本”更为人们所强调的了。然而,似乎再熟悉不过的“以人为本”,究其涵义,在我看来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无厘头”命题。

在市场交易中的“以人为本”。我认为,首先应弄明白这个“人”是“谁”。若真想辨别出这个“人”来,就一定要跳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利益相关者”的藩篱;摆脱波特把供应商、客户、对手、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这“五个敌人”等量齐观的框框。正如马云所说:上帝只有一个,就是用户。“以人为本”只能以“用户为本”,抓住用户这个“本”,一通百通,反之则不得要领。近年来诸多企业,大搞动漫者众,但成功者少。而日渐火起来的摩尔庄园,因为其编创人员真正贯彻了以用户,即以912岁这些儿童为“本”的原则,设身处地为其着想,真正让孩子们健康地娱乐,所以让很多家长积极为其埋单。

     企业内部管理上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初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然而,一些企业总是混淆二者关系。1990年我在论著中强调:(企业家面对员工)之所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并不是因为这些员工是若干种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的确,他(她)是生产要素。然而他(她)同你一样,也是“人”,就人本身来说,有“人力”和“人格”之分,从这层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人”是指“人力”还是“人格”呢?当然是后者非前者,因此,我们通常说的“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中的“人”首要的是作为人格主体的员工,不是作为“人力”的“劳动力”,他们作为企业的主体,当然是企业的主人。这是张瑞敏在搞“市场链”、“人单合一”商业模式再造中,始终坚持把每个员工当成MMC(工位老板)的谜底所在。

在企业经营目标上的“以人为本”。迄今为止盛行的把赢利作为唯一目标,即“赢利为本”的经营思维,其实是荒唐的、错误的。在这种唯利是图理念指引下,一些人们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都干得出来:祸害羸弱病人的假药,残害无辜婴儿的毒奶粉,溶解人肌体的毒龙虾;号称创新但暗含巨大风险的无良金融衍生品,包括众多理财产品,以对赌的方式,常常以小概率赢的权利,引诱大众进入其迷昏阵中,并让其背负起大概率输这种不对等的义务。

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人为本的经营目标,只能是给用户以其需求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以让人无法捉摸,但归根到底仅仅是让企业赚钱的所谓“价值”。

核心竞争力内涵上的“以人为本”。近几年来,人们在谈到核心竞争力概念时,总是从财务视角上下定义。我认为: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乃顾客对企业的“软三度”,即满意度、忠诚度、美誉度的概括,而销售收入、利润率等都只是其派生指标。

不抓“软三度”,仅仅以赢利高低等为目标,必定会使企业走偏了方向。近几年来,小家电领域的乱象充分地表明这一点。他们不去抓客户心理感受而只抓财务指标;他们为谋取利益,公开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一些取暖器、饮水机等产品的抽查合格率甚至低于70%;有的小家电生产基地,质量抽查合格率甚至低于50%。加工贴牌、投机取巧使一些企业形成了“只求生存不求发展”、“只求利益不求品牌”、“只顾赚钱忽视责任”的恶劣倾向。

始终坚持“真诚到永远”,即以用户为本的海尔始终把“软三度”放在第一位,“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创新屡屡成功。自2006年开始建立的德国分公司,销售额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38%

注:本文原登载于《现代企业文化》杂志201010月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