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天里的喜悦

(2008-04-03 13:46:47)
标签:

杂谈

     我把“认识”叶嘉莹教授作为意外之喜,欣欣然视若珍宝。只因为一句“当时只道是平常”,便开始痴痴迷迷的跑新华书店,在古典书一栏中东翻西找,没找到纳兰容若,只好随手翻选,偶然的碰到一本《清代名家词选讲》,看看觉得它对词的讲解诠释、考证推源似乎颇有新意,且文字细腻,不同于以往我所读过的那些过分注重词义讲解类的评析,于是买下。那时,对于作者叶嘉莹还是完全的陌生,甚至一个瞬间还为花22元来买不知名作者的书是否值得而犹豫了一下。细读之下,顿时不忍释卷。该怎么评价这本书呢,有词义的讲解却不拘泥于此,推崇词之“兴于微言”,注重词的“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的美学特质,将涉及的每首佳词所关涉的典故、情感、时代背景,一一细细评说,娓娓道来,不拘泥,不干涩,温润如玉,通篇像一部真情通贯、文字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韵绝佳。
    像清风拂面。
    是春天里的喜悦。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9年回到祖国任教。

    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

    著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简介
    叶嘉莹,加拿大藉华人学者,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经五十六年,她的足迹跨越世界亚欧美三大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1941年,年仅十七岁的叶嘉莹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1948年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从五十年代初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叶嘉莹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叶嘉莹先生结合西方文论中的阐释学、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了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大类别,传统词学未能对此三类不同性质的词做出精微的分辨,往往以评赏赋化之词的观点来评赏歌词之词,不免有牵强比附之失、(如张惠言);也有人以评赏歌词之词的观点来评赏赋化之词,对南宋长调之慢词,未得其门径之妙,(如王国维)。这三类不同风格的词,同样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叶嘉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中,对于歌词之词、诗化之词及赋化之词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说明。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二十多年来,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
    1991年,应南开大学的要求,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1996年,叶嘉莹在海外募得蔡章阁先生所捐助资金,修建研究所办公大楼,并将研究所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叶嘉莹还为研究所捐出退休金的半数(十万美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驼庵”是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别号,用“驼庵”命名奖学金,是为了纪念恩师顾随先生,也是为了使受奖学生体会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