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杜军119
杜军11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555,058
  • 关注人气:26,3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梦之声》营造中国梦

(2013-08-07 21:40:25)

     2013年的5月16日,曾经风靡全球的超级偶像贝克汉姆,宣布退役。这条爆炸性的新闻,迅速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然而就在2013年5月19日晚上11点,这条盘踞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首位,多日之久的“贝克汉姆退役”,却被另一个话题所取代,那就是“《中国梦之声》首播”。仅在节目开播一个小时后,《中国梦之声》的热潮就席卷全国,热度持续至今。在“国字号”音乐真人秀风起云涌的今年,“梦之声”靠什么吸住观众的眼,抓住观众的心?答案就是靠“圆梦”——圆“中国梦”。

                                          

《中国梦之声》营造中国梦

  《中国梦之声》的核心是“中国梦”

     电视节目引进模式实现本土化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找到节目的“魂”。早在《中国梦之声》的名字还没有正式确定之前,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裘新,一直就在考虑一个问题:“中国版《American Idol》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做节目难,不是难在机位、灯光、音响这些细节上,而是难在节目的内核上。元素被山寨、样态不新鲜都不要紧,关键是要找到节目的魂。” 而《中国梦之声》找到了这个魂,那就是“用中国人的声音,诠释世界各地华人的中国梦”,通过国际化的音乐,多元文化的中国表达,传递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

 

《中国梦之声》最大的亮点,是“包容”,是接纳所有热爱中国文化的年轻人。

     从试音会清唱选拔的“破茧而出”,到偶像学院培训的“羽化成蝶”;从场外人气的“沸腾”到场内评选团的“打分”;从学员十天十城的“拉力”到观众八种互动手段的新媒体“互动”。中国梦之声之所以能在同质竞争中,真正“亮剑”,是因为节目对“中国梦”的国际化诠释。

                                 

《中国梦之声》营造中国梦



     仅在《中国梦之声》20强学员中,有三位选手是少数民族,有四位选手为海外华人,还有两位选手来自港台地区。其余几位,则来自安徽、天津、青海、广西、宁夏、吉林、辽宁、四川、重庆、北京等地。来自世界各地,中国各地的青年人,在《中国梦之声》的参赛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梦想,起于血缘,成于追梦。他们能聚到一起,是节目魅力使然,而这种魅力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梦的追寻。

 

 中国版节目的“零门槛”,是《中国梦之声》的最大的创新

     《中国梦之声》节目面向每一个追梦的人,无论你在哪儿,无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只要你有梦想,《中国梦之声》就给你圆梦的舞台。于是,有高学历但为音乐梦放弃稳定工作的英国大男孩James杨永聪来了;只能在菜缸中歌唱以求共鸣的农村女孩邓小坤来了,说着“我只是走夜路的明眼人”的盲人岳雷来了,想为父亲筹钱治病的流浪歌手朱国武来了,想在田间地头开个人演唱会的“草帽哥”李路路来了…… 尽管舶自打造明星为宗旨的 《美国偶像》,但在《中国梦之声》里,与其说这是“偶像梦”,不如说这是属于每一位看似平凡、普通的年轻人的“中国梦”。                 

     从该节目观众群构成分析中,25-44岁的年轻观众占据了收视主力,高中以上学历占比达到76.4%。收视和口碑上的成绩,印证着“共鸣感”。“中国基因”之所以能成功植入的原因,就在于选择“偶像”的标准定位于是否有中国梦,这些城市平民、农民、甚至是跨国界的集体追梦者,体现了真正的零门槛的全民性和国际化。他们的音乐表述,自然表达了中国最广泛的电视观众的情感和心声。

                                      

《中国梦之声》营造中国梦

 

《中国梦之声》的内涵,是让所有的选手经历了一场文化的历练

      在不同赛段所设定的不同主题,让选手在短时间内改变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从每一场比赛的主题足以证明,“改变自己”、“青春合伙人”、“致青春”到本周“献给最爱的人”都有力的彰显了梦想的力量。有人说,《中国梦之声》胜在“低开高走”接地气。这句话大可这样理解,“低开”低的是身段,“高走”高的是口碑。品质的稳定,源自与它倡导的文化内核,这种内核是国际的,是中国的,关键是触手可及的。如今看来《中国梦之声》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远远大于了赛事本身。

 

《中国梦之声》营造中国梦



     “真人秀”这个词,让很多人误读了“秀”的内涵,其实秀的本质是展示,是传播,是文化交流,而不是作秀。让一档节目呈现得有真实感,交流不刻意,这需要深厚的功力。《中国梦之声》作为音乐真人秀,传递出了秀的本质,达到了真正传播“中国梦”的效力。正如裘新所说,“所谓的模式,是指已经历了千百次的锤炼并证明过,因此拥有比较高的成功概率。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模式,最终创造模式,并且输出模式。”

     这种摸索,又何尝不是电视人的“中国梦”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