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庄子《德充符》浅记

(2017-03-01 14:49:49)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读庄子《德充符》浅记  庄子的《德充符》所引用的人,几乎都是残缺不全的人。
  王骀,受刑成独脚,却能行不言之教,让来听课的人不虚此行而都有所悟欢喜而去。孔子服他,认为他早已看淡生死荣辱,精神内化不随外物,只管守自己的正,故所以虽独脚,也燕然而处。
  申徒嘉与他的老师伯昏瞀人,也是一个独脚一个眼盲,可是他们一个能讲学,一个则不以自己的形体而自卑,不卑不亢地独立于斯世。倒是子产,自以为自己是个大官,便瞧不起申徒嘉,不想跟他平起平坐,浑然不懂万物齐的道理。他的这种行为受到了申徒嘉的质疑与批评后,反说申徒嘉不会反省。申徒嘉便告诉他,他之所以为相,都是因为子产比他好运罢了,自己时运不佳,被过于严苛地对待,造成冤假错案,才成这个样子,子产非但不能宽和以待,将心比心,反倒瞧不起他,修养可见一斑。子产由是惭愧,请他不要说了。
  无趾这个人,则真是年轻时犯了错,被重刑砍了一只脚。但他后来思过改过,想拜孔子为师。孔子却也瞧不起他,不愿收他。他敞开心扉讲自己的悔过欲改之心,显示了他的真诚。孔子偏把他当了反面教材,引他入堂,讲他之过,要弟子们以他为鉴,而后还是没收他为徒,这实在是很伤他的自尊心,他碰壁后转而投奔老子,拜老子为师。忍不住将这事当成牢骚诉与老子听,认为孔子并非真的有教无类,言过其实了,修养并不好,质疑他怎么能称为圣人圣人。老子便跟无趾说:你应该跟他说,生死荣辱不过是一条藤上结的瓜。他要是想通了,也就解脱了。无趾还是很气孔子教学的华而不实,便认为是天给孔子这样的刑罚,他的学问不全,行为不符合于德,怕是要背一辈子的镣铐,没办法打开的。
  形体不全,总不如精神上的不全。精神上的残缺与修养的缺乏,进而影响到了孔子的德,让人不能接受他的教学,在这里得到了佐证。老子那句话,其实也就是在提醒人们,没有谁是完美的,要将心比心,想到时运也会影响荣辱与生死。
  接着庄子再讲哀驼它,这个人同样是个驼背残疾的人,长相真丑,可是人人一跟他相处,就喜欢他,会忘了他的样貌,真心服他。甚至鲁哀公跟他相处后,还要把天下给他,他逃之夭夭后,鲁哀公还十分想念他。鲁哀公便去问孔子,为什么他那么丑,残缺不全,却这么会影响人,让人怀念。孔子分析了一下,便觉得应该是他很有内涵很有修养,精神上十分富足才能这样。而内涵修养是什么呢,是一切世上的对立面摆在面前,你能去转变它,转化它,使它由坏变好,自然而然的让大家可以由心去接受,达到内心的平静。也就是,德充盈于内,符合自己与旁人能接受的范围,于是,人与你处,便觉舒畅。已不是形体来决定,而是他的精神修养来决定。
  由这些残缺不全的人的所行及他们在人群中造成的影响,庄子进而又告诉我们,圣人是不是就是无情的。若是无情,圣人还可以称为人吗?庄子借孔子表达认为,圣人就是有俗人的形体,却无俗人的想法,他没有俗人的情思,能摆脱俗人的欲望,超然于外,他表面冷,内里暖,勘破了生死荣辱,能在一切好与坏中清醒地管束好自己,达到燕然自处。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德充沛于内,不因外物而有所变,能守其正宗,而化去那些俗念与邪恶。他永远不会去追求那些强行的东西,而是自然而然地化育。
  德,就是这样的一样东西。从内而修,现之于外,便能把一切不美好的残缺不全,变成全,变成美。变成符合人们整体所望的一种内在精神。
  人们说内相决定外相,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你有好的修养,化之于外,便是春风,能让别人跟着你生机勃勃。
  读庄子解析体悟,忍不住想到自己读书悟道似有点天赋,行动起来却往往不是很好,大约是还没将这些知识化入自己的骨血,要见贤思齐,努力向善。若人人行趋善内积德,能不天天感觉如在春天里吗?这世上的很多事,都是因为我们不修内相,只重外在的荣辱得失,才引起许多的痛苦不堪。若都修得内心良善有德,人人如沐春风,还会天天在这里想象着别人的明月比自家的亮吗?不会呀,只会欢喜自己就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生存着,爱屋及乌,把什么都看得美好起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淡淡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